发布时间:2024-11-22 00:40:45 来源: sp20241122
珠江口,深中通道飞跨伶仃洋,一条线,将“深莞惠”和“珠中江”两个城市群连接得更为紧密。长三角,“上海—上海虹桥”超级环线高铁串联沪苏浙皖,一个圈,让“轨道上的长三角”继续提速。
这些年,着眼全国“一盘棋”,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手笔”在关键处落子。通道、环线、交通圈……“大动脉”“微循环”构架起发展“快车道”。物理阻隔打破了,发展空间打开了,但要真正成为发展共同体,还需畅通经络,让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活力迸发。
在致信祝贺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开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这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提出新的要求,对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协调是发展问题,本质也是改革问题。实践中,由于政策、规则、标准等的不一致,相通不一定相融。破除导致市场分割、连接不畅的各种梗阻,要靠改革的方法。
最近,在广东的许多超市里,一些生鲜产品前多了一个“湾区认证”的标志。去年以来,粤港澳三地共同开发推出“湾区认证”,涉及装备制造、工业消费品、农食产品和服务业等领域。“一次认证,三地通行”,帮助企业更好开拓市场。“湾区认证”“湾区标准”……规则机制对接融合,持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内,光是税费政策实质性差异就达125项,当地按照“政策最优、成本最低”的标准,协力推动税费政策协同,已完成76项税费政策口径统一,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打破区域行政壁垒,释放发展新动能。
跨区域的协同,常常涉及观念、利益、机制等方方面面的调整,尤需着眼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探索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的路径和方法。同时,要着眼实现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既发挥特色优势,又强化产业协同,不断塑造产业新优势、打造发展新增长极。
“协,众之同和也。”放眼全国,正是因为一个个增长极、动力源、发展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才越走越活。“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方能更大限度激发协同效应,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坚定破除梗阻的决心,涵养融为一体的智慧,在提升“硬联通”“软联通”水平上下功夫,打造更多产业共兴、平台共建、项目共谋、资源共进、市场共享的共同体,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将更广阔,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也将更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30日 0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