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古树 多样守护(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4-11-30 11:54:30 来源: sp20241130

  核心阅读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近年来,我国各地各部门全面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持续健全法规制度,深入推进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养护责任,科学实施抢救复壮,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录树高、胸径、冠幅等基本信息,观察树体是否倾斜、根系是否裸露以及叶片的新梢生长量……在北京房山区上方山兴隆庵西侧的天然原生古树群落,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许鹏飞开始对一株古树进行体检:“我们还在两棵具有代表性的样树主干处,安装了监测器,监测植物树干液流速度和液流量,评估古树的生长状况及其水分消耗。”

  运用科技手段,为古树复壮提供有效方案

  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都”,现存古树名木4万余株。其中,3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有6000余株。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古树与树木健康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永格介绍,古树虽然具有长寿、抗性强等基因,但受树龄、立地环境改变、气候、地质灾害、病虫害等因素影响,仍会生病和死亡。有些古树整体外观完好、长势正常,但树干内部已经腐烂中空。因此,及时、科学地进行体检,有助于古树保持健康生长的状态。

  常规的古树只需基础体检,重点古树名木还会利用专业仪器进行精细化体检,尤其是进行树洞空腐检测、根系检测、叶绿素检测,以确定树体在结构上的稳固程度和生理上的健康程度。

  借助新技术、新设备而形成的“体检报告”,能为古树复壮提供有效方案。而古树名木携带的宝贵基因,也需要借助科学手段保存、传承下去。

  王永格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通过扦插、嫁接和组培等方式,保留了近150株重要古树名木的活体克隆苗,建立了古树种质资源保存圃,是目前我国保存古树数量最多的基因资源圃。“未来,仍需精准体检、科学保护与基因保存技术相结合,确保古树更加健康和长寿。”王永格说。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今年4月,国家林草局启动“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及系统研发”应急揭榜挂帅项目。据了解,该项目计划利用两年时间,研发具有高效、精准、权威和普适性特点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鉴别和古树名木树龄鉴定技术,显著提升野生动植物的识别效率和古树名木树龄的鉴定精度,支撑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作。

  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古树名木管护水平

  走进河南省新县香山湖管理区水塝村,一块蓝绿相间的新县林长制公示牌映入眼帘,林长与副林长姓名、职责、监督电话、山场森林资源概况一目了然。

  “作为村级林长,我每天总会绕着林子转转,看看古树、排查火患。”水塝村党支部书记韩新平介绍,村里的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特别是600余棵古树名木更是一一挂牌、责任到人。

  古树保护非一朝一夕,关键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近年来,各地的古树名木管护工作,正迈向法治化、规范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广东省已完成对全省828株一级古树名木的视频监控摄像头安装工作,视频实时监控,数据回传至省林业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展示,实现24小时全天候精准监控和可追溯保护。

  湖南省将古树名木信息数据纳入林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每株在册古树名木的等级、位置、健康状况等信息均清晰可查。

  浙江省将古银杏树保护纳入“微改造、精提升”重点工程,破除323处影响古银杏树生长的硬化地面。

  今年9月,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融合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和补充调查最新数据,集合数据采集、项目管理、统计分析和多维展示等多项功能,初步建成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实现动态、精准管理。

  为加快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立法,将中央决策部署以法律形式予以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强化古树名木保护法治保障,日前,国家林草局就《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草案对古树名木的适用范围、定义、分级保护、资源调查、养护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将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

  探索新型模式,激发公众自觉保护意识

  在位于陕西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镇的黄帝陵景区,一棵棵参天古柏虬枝盘绕、葱郁苍劲。轩辕庙院内,被誉为“中华第一柏”的黄帝手植柏,历经5000余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冠盖蔽空,高可凌霄。

  古树名木,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镌刻着当地人的回忆与乡愁。

  跟随湖北十堰竹溪县银杏村党支部书记黄朝树,记者来到村东南面的香炉山坡上,一棵古香樟树伫立于此,甚是醒目。他掏出手机,拍下树的照片,传给远在广西的陈德林、陈宗位父子。

  “他们俩是这棵树的认养人。”黄朝树说,20世纪50年代,古樟曾因病虫害险些枯死。经过村民陈德林的悉心呵护,重新焕发活力。几十年后,陈宗位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不仅请林业专家把脉问诊,还自掏腰包修建了保脚岸和古樟亭,改善古樟生长环境。

  千年古樟,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得益于陈氏父子等当地人的自觉管护。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古树主题公园、古树村庄等新型整体保护模式,挖掘古树名木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乡愁传承功能,营造承载历史乡愁的古树名木与社区之间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

  黄帝手植柏、黄山迎客松、北京潭柘寺帝王树等入选100株最美古树;蜀道翠云廊古柏群、林芝巨柏古树群、利川古水杉群等入选100个最美古树群……今年的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双百”古树推选结果公布,同时向全社会发起保护古树名木的倡议,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争当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者”“守卫者”和“践行者”。

  “近年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每年举办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旨在通过科普宣教、展览展示、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大力科普宣传保护知识和政策法规,深入挖掘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讲好古树名木故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古树之美,让保护古树名木成为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4日 15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