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国学|黄仁伟:从论坛到大会,世界中国学何以发轫上海?

发布时间:2024-11-14 08:33:07 来源: sp20241114

  编者按: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于11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数百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聚焦世界中国学研究,展开深度交流与对话。    中新社 “东西问”专栏今起推出系列策划,约访出席本届论坛部分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分享对中国学研究的独到见解,敬请垂注。

   中新社 北京11月23日电 题:从论坛到大会,世界中国学何以发轫上海?

  ——专访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黄仁伟

  作者 王笈 文龙杰 韩禹 王宗汉 陈静

  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于11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由世界中国学论坛转变为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有何深意?“中国学”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与世界当下最重要的“互动”,为世界带来了什么?“东西问”受访专家、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黄仁伟就此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世界中国学论坛于2004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学的精品平台。世界中国学何以发轫上海?

  黄仁伟:世界中国学论坛发源于上海,首先因为上海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枢纽、一个交界点。历史上“西学东渐”“东学西渐”都从上海开始。

  其次,上海市委对此比较重视,上海社科院也有较好的国际交流基础,每个研究所都与相关领域一些重要的外国学者建立了联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航拍上海 来源:朱一宁/心城市

  再次,2005年,上海举办第四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当时有1000多名外国学者参与,会议首次提出“亚洲学回到亚洲,中国学回到中国”。借此机遇,我们把中国学推向了世界,一步步开创新局面。

   中新社 记者:由世界中国学论坛转变为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意味着什么?

  黄仁伟:大约20年前举办世界中国学论坛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21世纪的中国崛起,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学从冷门到热门,是一个巨大转变。为了把热门的中国学同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需要一个世界范围的中国学的论坛。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承办的世界中国学论坛,应运而生。

  由世界中国学论坛转变为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是一个阶段性转变,也是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发展阶段,指向着更大的研究范围和更好的学术成果。

   中新社 记者:您一直关注世界中国学发展,在您看来,世界中国学未来将有哪些领域会受到广泛关注?

  黄仁伟:在未来的世界中国学领域,可能会有以下发展:

  首先,在中国学者为主体的中国学领域形成学科体系,包括编教材,也包括历史、文化语言、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不同学科在中国学里融合。

  第二,把中国学自己的研究成果质量进一步提高,某种程度上超越哈佛和剑桥的中国学的高度。当年也有学者提出,中国学为什么要读西方的必读书,没有中国的必读书,这是一个问题。

  第三,发展世界中国学的新一代代表性学者。现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蓬勃兴起,到中国读硕士、博士的各国年轻学生也越来越多,相信在他们中间会产生新一代的中国学的各国代表人物。

   中新社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与世界当下最重要的“互动”,10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提升了有关国家的发展能力和民生福祉。为什么说,“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

  黄仁伟:自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时起,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已近5个多世纪。而最近几十年,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重要变化,非西方力量快速增长。在世界格局、特别是经济格局中,西方国家占比已少于50%,但世界的“规则”并不会因此而自行改变。“全球南方”国家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规则,却被污蔑为“破坏规则”,因为这触碰到了西方的既得利益,挑战了霸权。

  “一带一路”倡议有三“联通”——“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世界市场有很多地方并不衔接,修路、修桥、修港口、修铁路……“一带一路”将这些节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一一相连,从而带动了共建国家经济活动的增长。

2023年8月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船密集往来。该港口2023年以来新增航线15条,其中开通“一带一路”及RCEP航线共9条。韩加君 摄

  中国一直主张“发展第一”,而非“规则”第一。非西方国家要获得西方援助,首先要接受西方规则;中国给予国际援助没有这个前提,即使制度不同,中国也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同发展。所以中国提倡的以发展为前提的秩序,和西方以规则为前提的秩序,有本质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发展理念上。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硬联通”“软联通”最终达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人民的“心联通”。随着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增添了很多内容,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从而有可能达到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阶段。近三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快于世界总体的平均速度,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减贫速度也比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要快。

  过去一些人以为“一带一路”是给发展中国家造福,现在证明它完全能给发达经济体带来巨大收益,还可以带动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一带一路”倡议正被日本和更多的欧洲发达国家接受。曾有日本物流企业的负责人对我说,他们计算发现通过欧亚大陆桥和中欧班列,对他们有非常大的好处,运输时间可节省3/4,费用比航空运输节省50%以上。

2023年10月9日,大型机械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往中欧班列装载集装箱。王春 摄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用发展合作的方式探索新道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遍及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建立在发展理念之上的国际秩序当中,世界和平事业将会有长远的进步。

   中新社 记者:中国将如何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对世界多边主义有何意义?

  黄仁伟:“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强调各有关行为体之间协商协调。“一带一路”从开始就是跨国的,需要双边协商协调和多边合作机制。所有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都出于自愿,不仅中国与东道国间充分协商,且相关国家间也要相互协调。

  “共建”就是有关各方齐心协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绝不是被动接受“一带一路”,它们先后提出过自己的基础设施、产业、通道等规划及为此构建的合作机制,如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共建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这些规划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向而行。

  共建“一带一路”是为了带动全球投资和经济复苏,造福相关国家和人民。这不是“独奏”,而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唱”。

2023年8月15日,2艘利比亚籍海上自升式油气钻井平台在中国浙江修整后重新上岗,奔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阿联酋。姚峰 摄

   中新社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全球治理发挥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黄仁伟:总的来说,目前的全球治理还是以西方为主,但在某个具体区域中,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逐渐形成了区域治理合作。

  例如,在生态治理、气候治理等方面,中国已提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停止新建煤电项目,与区域国家通力协作,共同解决生态环境治理、气候治理等问题。这就是将全球治理的内容放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来落实。

  “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例如,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正为全世界提供最发达的跨境电商贸易平台,海外电商通过线上平台与中国电商完成交易,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基础设施将中国制造的商品运往海外仓,再从海外仓发到客户手中,这就是一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连接起来的新型开放。得益于这种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不是口号,只有中国愿意做、也正在做,且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中国在探索一条新的全球化道路,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条道路,是中国在世界舞台彰显更大作用必须要完成的答卷。(完)

  受访者简介:

 

  黄仁伟,现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上海市美国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世界中国学论坛秘书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南京大学华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著有《美国西部土地制度的演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崛起的时间与空间》等。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