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2:36:31 来源: sp20241216
中新社 衡水12月19日电 题:“年画之乡”里的河北周窝:小镇很小,“音乐”很大
作者 裴国荣 崔志平
在传统的“年画之乡”河北衡水武强县,有一座被音乐包围的村庄。周窝镇周窝村,中国华北平原一个仅259户人口的小村庄,却拥有30多年西洋乐器制造史。
走进周窝,沿着主街向里走,萨克斯公社、吉他制作室、乐器博物馆、咖啡馆、小酒吧、音乐主题民宿,随处可见。今天的周窝人,近80%的劳动力在“家门口”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生活怡然自得。
近日,在河北周窝音乐小镇,当地村民和音乐爱好者自娱自乐。 苏小立 摄30多年前的周窝村并不是这样。“当时的村民连西洋乐器是啥都不知道。”回忆起创业之初的情景,已古稀之年、现任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的陈学孔感慨道,“用锉刀锉,用砂轮磨,让整天摆弄镰刀锄头的庄稼人干技术活儿,不容易。”
20世纪80年代,恰逢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当时在天津管乐厂工作的陈学孔看到商机,带着学到的乐器制造技术回到家乡武强创业,开办了一家西洋乐器厂。1989年,当地政府牵头收购了这家乐器厂,与当地的铸造厂成立了武强县通达乐器厂。
自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生产“洋”乐器配件。然而,萨克斯、单簧管、吉他等乐器每件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配件,制作如此精密的配件,对当时的村民来说,困难可想而知。
“中国有句老话‘土方治大病’,当时就是用白菜根、萝卜块削出一个个精密配件的模型,反复练习,反复研究。”陈学孔说,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一点点摸索着前进。
转眼30多年过去,从生产乐器配件到生产乐器成品,“一点点摸索过来”的“通达乐器厂”发展成为大型管弦乐器制造企业——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年产乐器超过80万件,乐器箱包类产品超过100万件。
图为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组装乐器。 贾枭梦 摄作为“年画之乡”,如今,专注、求精、革新的匠人精神在河北武强薪火相传下融入新的产业——西洋乐器制造。
“这是我们研发的‘小龙’,它属于铜管里的大号,过去因庞大的身形一直是乐手心中的痛。”位于武强县的正欧乐器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李光民从事铜管乐器制造逾30年,一直尝试乐器改良,他希望给大号“减肥”,为乐手减负。
“在西方,大号有着科学的制作标准,声音与尺寸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常年和国外铜管乐器市场打交道的该公司销售总监刘勇将国外经验、数据带回国内,李光民根据这些数据,结合自己多年经验,在改变传统思路却不改变管径粗细的前提下,历经6年终于帮大号“减肥”成功。
传统大号(左)和正欧乐器有限公司研发的“小龙”号(右)对比图。 贾枭梦 摄“‘小龙’的创意设计首次亮相就在欧美、日本的乐器市场上引发关注,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小块头、大智慧’。”李光民笑道,为它起名“小龙”,“小”是指乐器体积小,“龙”则代表这是中国人研发的乐器。
从“土方治大病”的白菜根、萝卜块练模型,到自主研发的“小龙”;从组装一支单簧管都吃力,到西洋乐器生产企业达63家、乐器品种超400个、产品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周窝发轫,河北武强厚积薄发一跃成为中国管弦乐器生产基地,创造了一个乐器行业的奇迹。
为推动乐器产业振兴,2022年以来,武强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乐器进校园活动,先后配备萨克斯、单簧管、非洲鼓等相应乐器,并开设葫芦丝、电子琴、吉他等多种乐器教学,参与学生超万人。这里的孩子表演乐器不用愁,轻松来个中西合璧的乐器大合奏。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武强县乐器产业销售额达19.12亿元(人民币,下同),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45亿元。
“音乐是游走的,总有一天会重新流回那些村庄、山坳与田边。”周窝音乐小镇的一条街道上,这条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周窝镇宣传委员郭莉君笑称,在这里,小镇很小,“音乐”却很大。(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