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4-11-15 18:07:07 来源: sp20241115

  9月20日,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迎来思想交锋的高光时刻。与会嘉宾围绕“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文化传播: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等主题,在平行论坛环节展开交流分享,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当前,文化日益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引领,旅游成为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文艺事业是文化文旅产业的精神动能和源头活水,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当前,“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短视频去旅行”成为时尚,为了一部剧、一台戏、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一种旅行热潮。如何推动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文旅行业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成为下一步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丰富文艺创作的内涵和形式,有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着新技术的加速应用,文旅融合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好前景。”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永军表示,期待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文旅融合发展事业,深入基层采风创作,推出更多接地气、聚人气的新作佳作,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赋能添彩。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表示,近年来,文学界以多样、高质量的文学创作,为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提供了充沛的源头活水。一方面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以更多优秀文学供给,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作协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形成从创作、出版、传播到影视转化和海外译介的全生态支持机制。另一方面,推动新时代文学“破圈”“跨界”,打造文艺新生态。例如,北京以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星鱼》为蓝本,跨界转化、跨国合作引发广泛反响;中国作协与平遥国际电影展合作推出“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推出“网络文学IP微短剧创作扶持项目”,以优质文学母本,催生视听精品。

  中国旅游集团董事、总经理范云军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旅游集团围绕旅游赋能美好生活所做的实践,包括打造旅游零售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的新零售模式,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旅游相关场景中的应用等,展现了“旅游+”和“+旅游”的产业深入融合。范云军表示,下一步,将深耕旅游主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为民、富民、利民、乐民作用,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做优做强相关业务,持续提升旅游服务保障质效。

  交流互鉴促进共同进步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兼收并蓄使中华文明不断保持活力,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平行论坛上提出,面对当今世界的严峻挑战,各国应携手合作,更好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要建立更加广泛的交流合作机制之桥,加强政策沟通和民间参与,增强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要打开更加现代的人文交流科技之窗,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交流方式的创新与发展;要拓宽面向青年的互学互鉴交往之门,促进世界青年加深文化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绵延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进步,应秉持共同价值,合作应对全人类挑战;搭建互鉴平台,汇聚民心相通合力;重视科技赋能,破除交流障碍壁垒。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具有天然平台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认为,要从当代实践的视角推进“全球倡议”,就必须以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为重要着力点。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开展面向“全球倡议”的中华文化研究,推进跨文化国际人才培养项目,深化高水平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认为,和平性为文明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创新解决了文明的发展动力问题。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保持创新性,在文明对话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让中国故事变成世界故事

  中国文化如何通过影视创作发挥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在“文化传播: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平行论坛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中国影视行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的资金、企业、影视创作者纷纷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工业。他认为,讲中国故事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层级向前的递进,核心是回到人的故事。现代化的故事核心是中国人的故事,而人的故事核心是人性的故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认为,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影视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框架束缚,勇于尝试新的叙事手法、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要积极拥抱科技力量,将VR、AR、AI等前沿科技融入影视创作中,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剧体验,增强文化创新的活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影视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的创新,提高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主席罗曼·雅诺认为,要借助中国年轻一代电影制作人和创作者,他们受国际电影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仍能扎根于文化和传统;要持续输出中国的平台,如爱奇艺、哔哩哔哩、优酷、腾讯视频等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并实现内容播放,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还要利用视听传播的多种渠道,它们可以发挥“软实力”作用,能够加强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导演、编剧、出品人郑晓龙认为,影视作品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载体,是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只有坚守中华文化根基,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品格的影视精品。

  英国导演、编剧柯文思对中国电影产业充满信心,认为无论是中国当代生活主题,还是对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的全新阐释,或者科幻小说,都在海外大获成功,比如《流浪地球》《三体》《解密》等电影,中国应展示出更大的视觉创新和创造力。(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李思雨 韩秉志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 琪)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