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馆里银杏繁茂(古树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22 05:58:43 来源: sp20241122

  石刻馆里的银杏树(摄于2021年11月)。   史迪威摄(人民视觉)

  冬日,走进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石刻馆”),只见两棵古银杏树叶片金黄,落叶满地。

  石刻馆内的金刚宝座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宝座南侧矗立的两棵银杏树,距今有近600年历史,为北京市一级古树。

  今天我们所见的古树伟岸挺拔、枝繁叶茂,难以料想,几年前它们曾是另一番光景。2018年6月,石刻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两棵古树的叶子提早变黄,叶色暗淡焦枯,叶量稀少。

  经过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丛日晨等专家会诊,认为两棵银杏树的树龄已高,加之人类活动侵扰,营养缺失比较严重。

  要恢复树势必须采取复壮措施,解决古树“气、水、肥”等问题。工作人员铲去了树根附近的一些草皮,破除了部分硬化路面,用营养基质回填,同时铺设栎木栈道。“这样既防止游客踩踏树根,也扩大了营养面积,基本解决了古树‘吃不饱’的问题。”丛日晨说。

  保护古树,树根是关键。工作人员在古树周围陆续打了7口复壮井,便于浇水、施肥。为加强树根透气性,古树周围还设置了20个通气管,通过气体膨胀来松土,不伤根毛。

  银杏果消耗养分最多,疏果是专家开出的另一剂“药方”。最多的一回,10多名工人整整用了3天时间,为每棵古树摘去约500斤银杏果。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石刻馆专门引进了土壤监测设备,用科技手段为古树“强身健体”。先通过地质勘查手段探明古树生长区域的土壤情况,随后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仿真模拟,预测浇水后土壤渗水情况,再利用无损的高密度电法监测并验证水分运移过程。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树根周围深达4米内土壤的温湿度、酸碱度以及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数据变化,根据实时数据为古树科学补水、补养。

  “以往什么时候补水、补多少水全凭个人经验,现在实行精准补水,既有利于古树生长,也避免大水漫灌对文物的损害。”石刻馆原保管部主任贾瑞宏体会深刻。

  2022年,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应力波检测显示,两棵古树的树干均存在不同程度腐朽,其中西侧古树空腐率已达50%,有劈裂风险。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石刻馆采取以梯形架为主体的门框式支撑,对古树进行拉纤、加固保护。

  “古树目前长势良好,我们将继续做好日常监测、保养。”石刻馆保管部主任李迪介绍,“这两棵古树是‘活文物’,我们要像保护文物一样精心养护它们。”

  

  银杏

  银杏又叫白果树、公孙树,系银杏科银杏属,是高大乔木,树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4米。叶为扇形,有长柄,淡绿色,入秋叶色金黄,是观赏性极高的树种,可作行道树、庭荫树、景观树及经济树种种植。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约50万年前,银杏在其他地方均已灭绝,只在中国保存下来。目前的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有,各国现存的银杏均来自中国。

  银杏喜阳,耐寒,根深,不耐积水,喜湿润而排水良好的深厚沙质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土最适宜。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5日 1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