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2:19:42 来源: sp2024122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踏上新征程,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要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以更强的历史主动服务于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创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守教师教育核心使命,办党和人民满意的一流师范大学
从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到2016年教师节前夕勉励广大教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四个相统一”,到2022年9月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他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再到2023年9月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四有”好老师标准勾勒出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形象定位,对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期待、新要求,彰显出新时代筑梦人的精神内涵。教育家精神则更为深刻地阐释了人民教师的价值追求、时代精神、人格特质,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师者形象升华为精神特质,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继承发展,更与党中央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一脉相承。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广大教师和师范生成长提供了激励与指引,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与要求作出了界定,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质量树立了标杆。
师范院校是教师培养的主体,承担着教师教育的根本责任。建设新时代一流师范大学,要坚定办学初心,强化主责主业,坚持“四有”标准,培育大国良师。师范院校要积极探索将教育家精神和“四有”好老师要求融入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路径,明确其人格化、时代化和中国化等特征内涵,使其从理想航标真正转化为教师教育的生动实践。
强化示范引领,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核心环节在于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基础教育教师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其中最大的短板就在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问题。师范院校要担当强师新使命,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如北师大瞄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短板,以大力推进“强师工程”为突破口,探索了从师范生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基础教育生态优化的全流程改革举措,从源头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质量和基础教育生态。
高水平师范院校还可以主动作为,通过发挥自身教育学科优势,直接参与基础教育重大政策决策、重要改革试点和关键资源供给,构建多元互动支援体系,做好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后勤部,提升基础教育领域服务水平与层次。同时,协同地方师范院校,通过资源共享和帮扶共建,激发教师教育内生动力,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最终实现“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的目标要求。北师大作为牵头高校,要进一步深入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坚持“一校一策”、扶特补弱,坚持资源共享、协同提升,积极打造师范教育发展共同体。
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国人口长远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人口增长放缓带来的教育规模紧缩趋势、人口流动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新问题、人口发展转向高质量的迫切需要,凸显教师供给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对教师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应从静态认识转变为具有发展性、实践性的动态认识,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师范院校要立足时代之需,加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创新。北师大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四门教师素养通识必修课,为每位学子打上鲜明“四有”烙印。同时,筹建工程教育训练中心,增加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增强工程思维培育,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四有”好老师和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矩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以高质量的人口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未来进一步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核心动力。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师范院校也是学科教育和教育研究的主阵地,在育人、科研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应立足时代新变化,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以高质量教育供给服务各级各类教育主体,探索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全民素养教育体系。近年来,北师大立足时代之变,大力推进“全民素养教育工程”,系统研究儿童青少年学习规律、脑智发育规律,构建大中小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立老年科学研究中心,开展老龄问题综合性研究;开发国民通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完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资源体系等,助力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
(作者:程建平 于吉红,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