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丽:科学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发布时间:2024-11-27 12:49:15 来源: sp20241127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针对经济工作的新情况作出完善。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体现了对“稳”和“进”、“立”和“破”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

  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要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把握好经济工作总基调,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动能不断积蓄,新产业发展壮大,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地要结合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特征和产业发展基础,充分考虑新旧动能转换的速度和节奏,既要防止旧动能退出过慢、挤占新动能发展空间而导致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又要防止旧动能退出过快、新动能不能及时接续而造成负面影响。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协调、有序推动新动能发展和落后产能退出,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全面壮大之前,资源型产业等传统动能不能过快退出。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持续扩大释放内需新潜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经济平稳运行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必然选择。当前,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相互关联,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风险源。统筹化解风险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房地产市场的“稳”来支撑和推动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的“进”,以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进”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要在“稳”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风险出清和中高风险平台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要尽快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的全流程干预处置机制,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扎实稳妥化解风险,避免风险集中暴露和交叉感染、引发更大范围的系统性风险。

  稳定社会预期的现实要求。眼下,我国社会预期依然偏弱,企业存在不愿投、不敢投现象,居民消费意愿不够强,成为制约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问题。预期的形成是经营主体接受外部信息不断调整先验判断的学习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正反馈过程。为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就需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重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来稳增长、促发展,增强各方对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趋势的信心和底气,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增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提升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的信心和能力,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预期偏弱的局面,形成“社会预期改善—经济回升向好—信心动力增强”的良性循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把握辩证关系是关键所在

  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把握好“稳”和“进”、“立”和“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所在。

  把握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以“稳”为基础推动“进”,以“进”为动力实现“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这阐明了“稳”和“进”的辩证关系。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只有把握“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着力夯实“稳”的基础、持续增强“进”的动能,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仍然是恢复性的,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要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谋求“进”,稳住宏观经济大局,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稳住能源等初级产品供给,在经济回升向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为“进”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推进重大改革等方面的“进”,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把握好“立”和“破”的先后顺序,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立”和“破”是辩证统一的,在“破”与“立”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在逻辑顺序上有“先破后立”和“先立后破”两种工作方法。强调“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可以更好兼顾当前和长远,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立”字当头、“先立后破”,也是更好实现“稳”和“进”的重要方法,这对仍处于经济恢复关键阶段的我国而言,尤为重要。旧动能退出必须建立在新动能成长壮大之后。无论是化解风险、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开放,都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影响社会预期。

  明确需推动的重点工作

  在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找准工作重点,继续夯实“稳”的基础、更多激发“进”的动能,先立后破,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发挥好宏观政策空间大的优势,营造宽松适度的政策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用好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适度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更好发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增强政策精准性和针对性,加强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支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协调,确保协同发力、增强合力,避免出现合成谬误、分解谬误。

  二是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要将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另一方面,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要做好安全发展这篇大文章,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推动消费与投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以消费扩大方向确定投资的重点领域,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优化投资结构和扩大投资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挖掘内需潜能。

  四是积极主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妥处置房企风险,实施好“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健全化债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快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建设,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统筹风险化解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债务风险高的地区要边化债边发展,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债务风险较低的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特别是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五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提振社会信心、强化社会预期。聚焦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财税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谋划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稳定预期和强大动力。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郭春丽)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