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5:39:16 来源: sp20241221
日前,庆祝光彩事业发起实施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历经三十年光阴,光彩事业这项坚持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惠民工程,不但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说到光彩事业,一定会提到新希望集团及其董事长刘永好。1994年,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的组织推动下,刘永好等多位民营企业家共同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旨在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号召全国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到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促进共同富裕。今天,光彩事业已成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
作为光彩精神的积极践行者,新希望集团和刘永好在三十载的扶贫实践中持续探索。而今,在日新月异的邛都西昌、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村落、在现代化转型的黔城施秉,点亮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日渐清晰,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大道越拓越宽。
扶贫模式迭代变迁 激活光彩事业前行动力
时光的指针回拨到1994年,即光彩事业发起当年,新希望集团就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投资建成了西昌希望饲料厂,这是新希望参与光彩事业播撒的第一颗“种子”。苍茫荒地上,几间厂房跃然而立,它们见证了西昌的城市变化,也见证了凉山州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饲料厂建成的那一幕,如今被定格在西昌希望饲料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相框里。西昌希望饲料公司总经理陈力银每天走进办公室,都会习惯性地看一眼照片,按他的话说,“这是自己人生的起点”。据他介绍,当年凉山州的生产资料匮乏、交通闭塞,于是新希望集团决定以建厂投资产业的方式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解决养殖难题。“这是凉山州最早出现的现代化工厂,也是全国成立较早的产业扶贫工厂。从签约到建成投产仅用63天,30年来创造产值数十亿元,持续带动、服务2万多农户增收致富。”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将西昌希望饲料厂比作新希望践行光彩精神的第一块“试验田”。“通过投资建厂,手把手教农户搞养殖,以代养费托底回购,并带动当地农户入厂就业。这是我们早期探索的投资产业扶贫模式。”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以精准扶贫为特征的新阶段后,新希望的扶贫事业从单一的项目帮扶转向产业链帮扶,从个体帮扶转向与多方联合帮扶。2017年,“新希望1+1精准扶贫计划”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应运而生。“依托集团在养殖、饲料、屠宰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形成‘3+N’‘4+N’等扶贫模式,将贫困户与公司养殖基地结成帮扶共同体。”刘永好说,最终目的就是为贫困户带来稳定收益,实现国家、企业和贫困户多方共赢。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的特口甲谷村,是“4+N”精准扶贫模式的应用场。“‘4’是昭觉县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新希望集团和合作社,‘N’是村贫困农户。”特口甲谷村老村长土比阿地介绍,“特口甲谷村现代化养殖项目在2018年正式投产,粗算下来,至今已出栏生猪1.5万头,支付代养费490万元,项目分红百超百万元,惠及村民千余人。”
光彩事业的深入推进,让刘永好对新时代扶贫事业的开展路径有了新思考:将发展理念升级为全产业链布局、全区域统筹、全生态链发展,以现代技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带去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成为刘永好思考转化的落脚点,设立于贵州施秉县的立体扶贫模式,承载了他对数字乡村、农民增收等美好愿景的期盼。
“立体扶贫是指‘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生态环保’三位一体,将生猪养殖、农货外销、异地搬迁、环境打造、旅游开发等产业建设相结合。 ”施秉县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绍飞将该模式理解为新希望集团创新光彩事业的一次尝试,“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可以整体提升农业水准和效益,对开拓现代农村新格局、深入乡村公益事业大有助益。”
“造血”拉动内驱引擎 人才破题乡村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投资产业扶贫模式、特口甲谷村养殖场“4+N”精准扶贫模式、到贵州施秉的三结合立体扶贫模式,在新希望集团三代扶贫模式的变迁中,一条“主动脉”清晰可循:以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通过推动扶贫模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帮扶过程中,培养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实现从外部援助转到内部驱动的关键变量,也是持续助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自2018年现代化养殖项目在特口甲谷村正式运营,土比阿地近年来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卡沙沙”(彝语“谢谢”)。“我们当地人喜欢吃坨坨肉(猪肉),但是养不起,也不会养。后来村里有了养猪场,日子就变得不一样了:县政府和银行为村民提供资金和贴息贷款;新希望带来猪苗、饲料、技术、销售等服务,承担猪瘟、市场等风险;村民获得股金分红。”土比阿地说,最让大家高兴的是,通过培养劳动能力、掌握养猪技能等一系列帮扶,村民真的可以自力更生、勤劳致富。退休后的土比阿地,如今也和很多村民一样,成为特口甲谷生猪养殖基地的一名养殖员,“有稳定的收入,能供娃儿读书,过好日子的愿望真的可以实现。”
在刘永好看来,特口甲谷村的发展故事是产业脱贫与教育扶贫在30年光彩事业中交相辉映的缩影,这也让他更加相信,三农事业的发展要靠“人”。“如果说‘造血式’帮扶可以给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稳定、持久的收益,那新农人就是‘造血者’。因此,在新时代下推进光彩事业、助力乡村发展,离不开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
近年来,新希望集团接续践行、发扬新时代光彩事业精神。据刘永好介绍,集团于2018年开展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工程,“针对乡村发展的人才需要,形成了一套‘5+N’特色培训体系,包括流程、师资、教材、运营机制等,重点教农户如何科学养殖、种植、生产、营销等技能。”
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刘永好关注到高水平乡村治理的需求,因此新希望集团于2021年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乡村振兴“村长班”项目,对乡村的基层管理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刘永好透露,第四届“村长班”将于今年11月在浙江省横坎头村举办,共同学习当地基层管理经验。“作为践行光彩事业重点项目,‘村长班’开展3年来,已线下培养超300名村干部,影响辐射村落超2000个。如果要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就要吸引更多有现代农业知识的人到农村去。所以,我们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村干部,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工作者同吃同宿、交流学习,以期达到教学相长、互促共进的效果。”
坚定初心不负时代 赓续精神书写共富新篇
以“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为理念的光彩事业,始终引导民营企业探寻、凝练集市场经济与公益民生于一体的扶贫模式。30年来,刘永好与众多行进在光彩之路上的企业家们,围绕产业扶贫开展了多元探索。
刘永好眼中的产业扶贫,并非剑指商业化,“而在于如何更好利用市场的效率机制切实推动脱贫、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事业更加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对“共同富裕”的执着求索,与刘永好的两段经历相关。1993年,刘永好坐火车经过凉山州,看见窗外有一个赤脚的小男孩,背着篓子捡煤渣。刘永好坦言:“这勾起了自己穷困童年的回忆,内心很受感触,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想法。于是,第二年就有了光彩事业的‘一号工程’——西昌希望饲料厂。想来,这就是我的初心吧。”
同时,刘永好认为,这份初心之中还蕴含着感恩之心。随着1982年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启幕,新希望抢抓改革开放机遇,发展的脚步出省、出海。进入21世纪,《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新希望快步奔走在中国民营经济快车道上。“感恩党和政府给新希望成长的机会,也感恩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信任。从1982年四川省新津县古家村的一家养鸡场,到如今成长为肉、蛋、奶的综合供应商,新希望集团立志走一条扎根农业、服务民生的幸福经济之路”。
为更好践行“希望,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刘永好提出“贴近政策、顺势而为”的思路。进入“十四五”时期,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集团于2021年启动乡村振兴“五五工程”。“除绿领新农人培训工程之外,还有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工程、乡村就地就近就业工程、乡村小微帮扶工程和乡村样板示范工程。在5年内,集中助力建设乡村产业、基层就业、农村人才、中小微企业和示范基地5个方面,让乡村发展更有希望。”刘永好说。
光彩事业行进至第30年,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新起点要有新行动,刘永好认为应加强运用先进技术,从而更好促进产业振兴。黄绍飞介绍:“在施秉县的现代养殖基地,以数字运营后台总控、监管种猪‘育繁推’一体化各环节,建设全智能化、全封闭式专用猪饲料生产线,并配套制粒机组、超微粉碎机、高精度混合机等现代生产设备,所生产饲料辐射贵州省内集团旗下的自养农场和代养农场,让养殖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光彩事业是一条充满希望、洒满关爱的阳光大道。新希望还将呼召更多的集团产业链合作伙伴参与其中,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深度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推产业发展进步,在光彩精神的激励下持续自强不息、踔厉前行!”刘永好说。
(责编:董童、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