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3:43:25 来源: sp20250101
在今天的中国,1天会发生什么?
超过1万列铁路旅客列车在辽阔的土地上穿梭开行,超过5亿个快递包裹被精准而迅速地运送到每一个需要的人手中,2.7万户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这些令人瞩目的数字,不仅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也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真实写照。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我国目前拥有14亿多人口、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已形成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独特优势和必要条件。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2022年3月印发实施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党中央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谋篇布局 把握改革发展历史机遇
历史沿革,一脉相承;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始终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改革思路。
全国统一大市场概念的提出和完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贯穿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关于建设统一市场的会议决议与相关法律相继出台。如198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旨在打破垄断、建设统一市场的法案相继制定并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时,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从这条“政策时间线”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稳扎稳打,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长远目光与战略定力。
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2022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实施。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无论是市场设施的互联互通,还是市场基础制度的统一以及市场监管的健全完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与要求。
置身时代发展洪流,激发市场新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再启新程。
破立并举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王任飞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各项重点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五统一、一规范”。
“五统一”具体而言,即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加快建立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进一步优化现代流通网络、市场信息交互渠道和交易平台;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顺畅流动;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健全质量、标准等体系;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一规范”就是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破立并举,让经济要素充分涌流,激发出澎湃活力。
“破”的层面,清除了各项不合理的制度“藩篱”。《意见》出台后,针对市场经营主体各类企业所反映的跨区经营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壁垒、堵点和卡点,针对性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丽岩表示,此举进一步破除了企业跨区经营的障碍,降低了生产经营的综合成本。同时,企业敢投想投,能够大展身手,尤其是在一些与新兴动能相关的市场领域。
“立”的层面,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培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土壤”。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指引,加快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抓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落实,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法等出台,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强化政府制定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层次制度改革。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实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动,推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能源市场等重点领域统一市场建设。
激发活力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两年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社会共识明显增强,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工作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深化改革,让市场运转更高效——
“放管服”改革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北京,想要开一家餐饮店,只需在线上进行“一业一证”申办后,获取综合许可凭证,就能实现快速准营;在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创建“初心”助企工作室,为办事企业提供面对面、一对一服务,让“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从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实行证照分离到如今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意见的出台,政务服务正不断实现从“能办”向“办好”的转变。
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郭丽岩表示,我国建立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2019年至2023年已3次修订全国清单,以服务业为重点在部分城市试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出台了针对海南、深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浦东新区、广州南沙等地的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不断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准入环境。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各地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创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以低空经济为例,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圳、广州、珠海等地相继出台相应产业扶持政策,顺丰无人机航空运营(试点)业务、京东无人机物流配送业务升级、美团无人机配送航线试点、东部通航低空“的士”等陆续推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市场监管制度持续健全,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保持日常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加强对监管机构的监督。
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完善,全国范围内有37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信用承诺制,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健全。
激活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多地激活创新动能,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
在北京,试乘过往来大兴机场和亦庄接送机自动驾驶汽车的乘客赞叹,乘坐体验犹如“老司机”开车一样,又快又稳。回顾支撑自动驾驶的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创新,蘑菇车联CTO郭杏荣表示,近年来国家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激发了车企创新能力。
在广州,科技创新正在点燃商业航天发展的引擎。位于南沙区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是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基地。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秦峰说,南沙的政策优势助力我们踏踏实实地抬头望路、埋头创新,集智攻关液体火箭回收等关键技术,让粤港澳大湾区“上九天”梦想照进现实。
凝聚共识,公平竞争意识深入人心——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原则。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从数量看,各地区各部门共梳理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各类政策措施超69万件,清理存在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问题的政策措施共4218件。
从成效来看,有力破除一批行政性垄断堵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市场监管总局竞争协调司司长周智高表示,清理工作加快完善公平竞争法规制度,防范不当市场干预行为的长效机制更加健全。
修订后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公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反垄断法修订实施,国家反垄断局挂牌成立,反垄断监管力量进一步充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基础得到有力推进。
提升质量,增进民生福祉——
质量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小到一碗柳州螺蛳粉,大到C919大飞机,都离不开质量与标准的“双轮驱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2017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升级。2023年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
质量一头连着供给,一头连着需求,贯通整个产业链条,融入经济发展全域。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有助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增加优质供给,释放内需潜力。
建设质量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建设质量强国守牢质量安全底线,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多层级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水平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惟改革者进,惟开放者兴。高水平开放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
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单纯追求国内循环的大市场,是以国内循环为基础,更好促进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联通。郭丽岩说,中国的统一大市场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大市场,全球的投资者来中国共建大市场,都可以共迎新机遇、共享发展红利。
规则领域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实施,颁布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打造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新高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超过150个国家、30余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0余份;透过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展会矩阵”,越来越多的全球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从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分享机遇和红利,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蓝图已经绘就。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动力澎湃。(经济日报记者 佘 颖 李思雨)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