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5:37:01 来源: sp20241115
2023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有力有效地支持了小微经营主体发展。
小微经营主体主要涵盖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各领域,经营决策灵活,对市场需求变化响应敏锐、迅速,并且多数处于产业中下游,在促进我国就业、稳定增长、推动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1亿户。其中,企业约5673.7万户,个体工商户1.22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4.0万户。据笔者测算,按占比九成计算,中小微企业达到了5100万户。不难发现,小微经营主体占据市场经营主体的比重较大。
10多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金融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金融服务网实现高覆盖。我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的乡镇达到97.9%,金融科技这些年来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使广大群众能够平等、安全、便捷地获得相关服务。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3年9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高于同期各项人民币贷款增速13.3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授信户数6107万户,同比增长13.3%。
同时,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金融改革,通过推动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国内金融机构服务小微经营主体意愿不断增强,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此外,有关部门也在加快补齐相关短板弱项,强化市场监管,畅通金融消费争议终端解决渠道等,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防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升。
不过,在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挑战。例如,银企信息不对称、小微经营主体缺乏传统标准抵押品、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稳定性不足、抗风险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经营主体的金融资源获取。
另外,为数众多的小微经营主体因经营规模、区域和行业不同,导致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多数小微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呈现“短、频、小、急”的特征,即不少小微经营主体由于企业规模小,所需贷款金额较小,主要满足临时交易周转和流动性需求,资金时效性强,这要求金融服务机构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方面需保持一定灵活性。
金融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短期与中长期发展平衡。要继续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小微经营主体,尤其要加大制造业、科创企业、绿色发展、外贸小微企业等领域支持力度,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就业和内循环,加快经济修复;同时,释放创新活力,促进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
还要推动金融机构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供给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符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特点与发展需求的产品、服务,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积极拓展创新知识产权质押服务,规范开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订单等融资业务等。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小微经营主体专业化机制,强化金融科技赋能,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可持续性。
(责编:杨曦、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