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高手——夜鹭(把自然讲给你听)

发布时间:2024-11-22 06:09:18 来源: sp20241122

  夜鹭。   胡 鹏摄(人民视觉)

  冬日里,栖息在人民日报社院内屋顶的夜鹭。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冬日里,栖息在人民日报社院内屋顶的夜鹭。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夜鹭有很强的生存智慧,它们昼伏夜出、观察敏锐,得以让种群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稳定地延续下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在一些城市公园或者绿地里,常常会见到一种很有特点的鸟儿:墨蓝与白色相间的羽毛、圆圆的身体和尖长的嘴巴,走起路来慢吞吞的,不捕食的时候喜欢缩着脖子——无论是外貌还是神态,都很像一只企鹅。但与企鹅不同的是,它的头顶有时还有两条“辫子”。这两条“辫子”叫作饰羽,是雄鸟在繁殖期为了“扮靓”自己而长出来的羽毛,好吸引雌鸟的关注。

  这种鸟儿叫夜鹭,入选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从名字就能看出,它们是在晨昏或夜间活动的鹭类。

  为什么会昼伏夜出呢?这就要说到夜鹭的另一个特点:聪明。别看夜鹭外形呆萌,其实,它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在鹭鸟中,夜鹭个头不算大,在捕食或者面临竞争时,都不是白鹭等体积较大鸟类的对手,所以它们白天休憩、夜间行动。这样“错位竞争”的生存智慧,让鹭群之间的群居而生、抵御风险成为可能,也得以让夜鹭的种群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稳定地延续下来。

  夜鹭在夜间捕食,也与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有关。夜鹭喜食湖泊、池塘中的鱼类。夏季的白天烈日炎炎,湖水表面温度升高,湖底温度则相对凉爽,鱼类喜欢潜在水底活动,等到夜晚温度稍低的时候再出来透气。为了多弄点吃的,它们将自己的“生物钟”拨到和鱼类的活动同频,并在漫长的时间里,进化出了夜视能力。

  作为捕鱼高手,夜鹭的本领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它们不仅积极向其他鹭类学习稳准狠的抓鱼本领,还懂得模仿人类的一些做法。比如,在有湖泊的城市公园,人们用面包屑投喂鱼类。夜鹭也会用尖嘴巴啄起地上的面包屑扔向水里——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鱼儿竞相争抢,夜鹭便趁机捕鱼。

  因为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夜鹭不仅能在野外湿地,也能在城市公园或者绿地中生存下来。它们也是一种长途迁徙的鸟儿,一般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但因为适应能力很强,夜鹭比较灵活机动,它们会随遇而安——飞到哪里发现有吃有喝,就随时停下来就地取食、筑巢安家,越冬地范围也从南方越来越往北移,这就是我们能在不少地方的城市公园或者绿地中见到它们的原因。

  但是,并不是所有鸟类都有夜鹭这样的生存能力。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各地正在行动:在北京,各环路之间布设了绿化带,一个个城市公园将自然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江苏的海滨,一些渔场在收获季适度留些小鱼小虾供鸟儿吃,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6日 1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