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7:14:20 来源: sp20241122
随着激昂的喊麦声以及按铃器叮当声响起,一件件商品流水般被送上直播间,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主播卖力的推销下点进购买链接……如今,网络直播间已成为线上消费的重要场所。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10月,网络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58.9%,占网络零售额的18.1%。然而,随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直播带货乱象频发,直播电商成为监管重点对象。但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在严监管之下,一些直播带货“套路升级”,部分商家为牟利深入“研究”消费者心理,不断打“擦边球”规避监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手段更隐蔽,消费维权难度增大。
制造“1元书”等低价噱头引流
“1元1本书便宜卖了”“图书论斤卖”……今年以来,不少图书直播间挂上类似标题,出现在用户的直播首页中。一些消费者被吸引进入直播间后,才发现真正能够以1元购得的图书只有一两种,并且这些书籍多为短篇名著、养生指南等,畅销书仍需原价才能购得。
图书主播李浩向记者表示:“现在图书直播行业竞争太激烈了,有时候只能用这种1元或是其他低价标题吸引用户点击进入,以增加直播间的人气和曝光度。”
记者采访了解到,出于成本考量,这种低价售卖的图书多是公版或成本较低的图书,包括一些库存书、畅销书的旧版以及部分销量不好的书。
同时,这些低价销售的图书,质量也难以保障。北京图书爱好者徐宗伟曾出于好奇,在某“论斤卖书”的直播间里,花15.8元买了1斤图书,一共5本。“其中3本书的书皮特别皱巴,字也很小,翻开书油墨味很大,装帧很差,感觉下一秒就要散架了。”徐宗伟说。
因为价格低、维权繁琐,徐宗伟自认倒霉未找商家协商退货。“就当买了个教训,之后我再看到这种低价卖书的直播间,就赶紧划走了。”徐宗伟表示。
用“假身份”换观众“真共情”
除了“低价”乱象,直播平台上还存在以“大学生”“医生”等身份进行直播引流带货的现象,直播地点有的在校园、有的在医院、有的在工厂。
大学生王若经常观看直播,她告诉记者:“因为我自己是学生,所以对一位自称是‘大学生’的主播比较信任。但在她的直播间里买了一款护肤品后,发现产品效果并没有她介绍的那么好。”
这时,王若才开始怀疑,自己碰上了披着“假学生”外衣的“真主播”。“虽然她简介里有‘大学生’标签,但未必真的是大学生。哪有学生一天到晚都在直播带货的,难道不用上课吗?”王若说。
有业内人士透露,类似“角色扮演”在直播带货中并不鲜见。观众以为看到的是个人主播,其实背后都有团队包装。所谓的“大学生”“医生”等身份,只是主播扮演的角色,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产生共情,方便更好卖货。
“表演能力强、表达能力强、有应变能力,这些是招募主播的标准。这种‘假身份’主播即便被揭穿,甚至被举报关闭直播间或是封禁账号,影响也不会太大,换个新账号又可以继续开播。”该业内人士说。
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近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先生点进一个白酒直播间,赫然看到链接上写着“53度贵州茅台酒1599元一瓶”。
“市场上,53度飞天茅台价格在一瓶两三千元,但一些平台有秒杀、抢购活动,确实会以150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赵先生表示,当时主播声嘶力竭地表示机会难得,让他以为是商家在搞促销,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抢了一瓶。
“过几天,酒送到了,才发现买到的是一瓶375毫升的‘巽风’茅台。”赵先生回忆说,“主播介绍时只说是正品茅台,假一赔十,却只字未提酒的品种、规格。如今回过头想想,真是字字有玄机。”赵先生最终并没有退货,因为退货还要自掏运费。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打“擦边球”的常见套路:商家刻意隐瞒商品关键信息,用似是而非的内容混淆概念,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诱导其下单。
黑龙江滨利律师事务所律师田先策表示,上述套路对消费者的多方面权益造成了侵犯,但由于商家精于钻空子、打“擦边球”,消费者维权难度大。他呼吁,监管部门和直播平台应加大对此类“擦边”行为的监管力度,切实把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让无良商家无处遁形。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