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以核心技术突破赢得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5-01-07 20:04:22 来源: sp20250107

  

  ◇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指出,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为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芯片领域光芯片技术与国外差距最小。中国光谷基于自身强大的研究基础与产业基础,依托国内庞大的终端应用,未来可能在光芯片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作为我国第一根光纤的诞生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基地之一,是代表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中国信科集团拥有专利超2万件,90%为发明专利。主导制定80余项ITU、IEC国际标准,培育了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技术精专的标准人才队伍。由中国信科提出的ITU-X.85标准,实现我国电信传输网与互联网融合在国际标准上的突破。

  截至目前,中国光谷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8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76家,以武创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17家,形成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创新中心+湖北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研发在光谷、配套在周边,孵化在光谷、加速在周边,引才在光谷、用才在周边”的协同创新模式日益成型。一条跨越光谷、鄂州、黄石、黄冈等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光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

视频: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以核心技术突破赢得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瞭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惠小勇 李鹏翔 徐海波 王自宸

  列车悬空而挂,在城市间穿梭“飞行”——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近期在中国光谷开通运营。满满的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

  成立于1988年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其规模和创新实力突出,被誉为“中国光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中国光谷。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指出,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为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我国第一根光纤的诞生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基地之一,是代表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主力军。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从第一批国家高新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大批国家重大战略先后落户中国光谷,助力光谷全速奔赴“世界光谷”新征程。

  湖北省、武汉市以及东湖高新区,始终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牢牢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先机,勇敢担当国家使命。先后编制出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等,明确建设世界光谷路线图。

  2022年,中国光谷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达到1339万台、光缆产量达到5769万芯千米,相比2012年,分别增长5.3倍、6.5倍。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光谷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着力发挥“独树一帜”优势,加速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原始创新策源新高地。持续围绕“光”做文章,“用”为导向,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致力于“产业最完整”到“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以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为引领,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

在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器件研发制造商——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在光模块生产线作业(2023 年 4 月 11 日摄)程敏摄 / 本刊

  一根光纤拉出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976年,世界第一条民用光纤通信线路在美国开通。1979年,在位于中国光谷的武汉邮电科学院里,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由此开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新纪元,中国在光通信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光纤是由石英玻璃拉制而成的比头发丝还细的细丝。循着光纤研究之路,武汉邮电科学院逐步涉足光电子信息产业各个领域,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光通信领域的“领航者”,2018年合并组建成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中国信科集团展厅,一张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证书格外醒目,上面写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此前发现、获国际永久编号的第121547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烽火通信星”。

  中国信科集团所属烽火通信公司董事长曾军介绍,该公司历时4年,自主研制出长达10万次的弯曲疲劳寿命试验的动光缆,做强“中国天眼”的“视神经系统”。国家天文台因此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烽火通信星”。

  国家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中国光谷以创新引领,厚植产业基础,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力,创新链从基础研究延伸到终端产品,在光通信、光电显示、激光、光电传感等多个领域及其细分板块,成长出一批拥有独门秘笈的领军企业,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

  ——持续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

  光纤领域全球第一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掌握PCVD、VAD、OVD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光纤企业。回顾发展历程,总裁庄丹说,“过去1万多个日夜里,我们研发创新片刻不敢停歇。”长飞每年将营业收入的5%投入研发,已累计申请专利1300余项,获得国内外专利1000余项。

  目前,长飞公司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供应商,生产的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切割,焊接,光束飞旋……在中国光谷一家激光技术公司检验车间内,几十台光纤激光器正在进行出厂前测试。这家企业用十余年时间打造了一条全国产化的光纤激光器制造产业链,解决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将激光器核心器件技术牢牢把握在中国人手中。

  激光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器人、机床,是制造业的重要工具。中国光谷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聚集了华工科技等多家龙头企业。

  ——引领制定国际标准,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

  大约3年前,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抓住光纤通信带宽向C++波段演进的趋势,研制出光纤放大器产品。随后,中国产品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标准”。光迅科技副总经理卜勤练测算,这一领域预计为中国企业打开8亿美元的海外市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鲁国庆说,2022年,中国信科实现全球首次3.03Pbit/s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实验,2023年5月,中国信科再次实现全球首次4.1Pbit/s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实验,相当于一根光纤上可容纳近1128亿人同时通话,同时以5G、光通信为代表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成为“世界通信标准制定者”。

  截至目前,中国信科集团拥有专利超2万件,90%为发明专利。主导制定80余项ITU、IEC国际标准,培育了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技术精专的标准人才队伍。由中国信科提出的ITU-X.85标准,实现我国电信传输网与互联网融合在国际标准上的突破。

  中国光谷在光电子信息领域下了多年“先手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聚集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涵盖光纤应用延伸的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

  一批批光谷光电子信息企业以标准开路,不仅引领中国市场,还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12%。

  ——以国家战略布局为引领,绸缪“换道超车”。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芯片领域光芯片技术与国外差距最小。中国光谷基于自身强大的研究基础与产业基础,依托国内庞大的终端应用,未来可能在光芯片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2022年,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鹏城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完成了1.6Tb/s硅基光收发芯片的联合研制和功能验证,实现了我国硅光芯片技术向Tb/s级的首次跨越。“相对于传统光芯片,硅光芯片具有集成度高、成本低、传输性能好等特点。”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这一产品突破多个技术瓶颈,使光通信芯片的整体数据容量提升了4倍。目前,国际上400G光模块已进入商用部署阶段,800G光模块样机研制和技术标准正在推进中,而1.6Tb/s光模块将成为下一步全球竞相追逐的热点。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顾波说,光谷在激光技术的应用上是引领世界的,中国光电技术应用和激光技术应用已占世界的56%。在光谷,“不仅可以找到你的供应商,还能找到你的客户,这样高的产业聚集度本身就是巨大优势。”

在位于武汉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光纤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对光纤进行检测(资料图片)肖艺九摄 / 本刊

  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优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光谷如何走深走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中国光谷的回答是“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产业形态,“谷”是发展环境。

  回首中国光谷的发展历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打造一流的创新发展环境,推动企业永葆创新活力。

  ——创建新型研发机构,统筹创新资源,跻身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全球竞争。

  契合当前科技创新网络特征,中国光谷以及武汉市政府搭建起高效组织各类科技力量、统筹各类创新资源的平台。

  2022年,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启动运行,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

  芯片产业是武创院关注的重点方向。2023年2月,武创院联合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刘胜教授团队,以及湖南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研究所。

  刘胜介绍,武创院芯研所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进半导体、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内一流芯片制造和测试仪器平台资源,将建设先进芯片材料及工艺集成综合测试平台、芯片制造——封测材料数据库平台、多场多尺度耦合的芯片制造协同仿真平台、基于工艺及可靠性的芯片制造——封装CAPR工业软件平台等四大平台,破解半导体芯片集成工艺及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小试中试服务、产学研转化孵化等方面的“卡脖子”难题。

  像芯研所一样,武创院用一年半时间,共组建挂牌专业研究所1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9家、公共服务平台5个,聚集院士专家领衔的高层次创新团队20支,开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先进制造、北斗导航、量子技术等一批新领域攻关方向。

  以武创院为代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各类科创平台遍地开花。截至目前,中国光谷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8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76家,像武创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17家,形成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创新中心+湖北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以中国信科、华工科技、长飞等为“链主”,参与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与合作。

  ——问需问计企业家科学家,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优势。

  走进中国光谷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尊重纳税人,保护创业者”“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等标语十分醒目。

  在这里,企业可以一次性拿到《不动产权证书》及“建设工程综合许可证”等九个证。2023年3月,武汉光谷创新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拿到了光谷文化中心项目的“九证”,项目审批环节大大减少,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九证同发、一证开工”是中国光谷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创新,标志着“光谷速度”再提速。

  中国光谷以打造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营造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塑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等为导向,积极推动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试点率先在中国光谷落地。

在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器件研发制造商——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在光模块生产线作业(2023 年 4 月 11 日摄)程敏摄 / 本刊

  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制定“科技金融十五条”“科技金融新十条”等专项政策,设立2亿元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收储投资专项基金”。聚焦企业海外维权、上市纠纷应对、知识产权调解,组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科技保险共保体,推出全国自贸区首单“银关保”业务,落地“金关保”业务。

  2023年截至11月份,光谷新增经营主体3.7万家,经营主体总数累计达20.4万家,企业数超13万家。目前,光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约5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50家。

  “中国光谷之所以吸引各类企业纷至沓来,不仅是因为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更重要的是持续创新的发展能力和充满活力的产业氛围。”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杜海洋说。

  2023年8月31日,杜海洋调研中国信科、华工科技等光电子信息“链主”企业,问需问计这一领域企业家科学家,了解创新需求和产业动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体系,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优势。

  “问计会”在中国光谷定期召开,形成政企紧密创新联合体,支持培育“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领先新优势。

  ——打造创新创业者乐园,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创业是一种人生追求。良好创新生态让各方人才汇聚而来。2017年以来,中国光谷已吸引超60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集聚4名诺奖得主、3000余名光谷“3551”人才,常住人口118.38万人,户籍人口平均年龄约32岁,成为我国创新力最强、经济增长最快的高新区之一。

  中国光谷因势而为,不断增加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要素。2012年到2022年,中国光谷年度区级财政科研经费从4.4亿元增长到80亿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从48.8亿元增长到317亿元,基础研究经费达到4.8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不含科研院所)跃升至9.5%。

位于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2022 年 7 月 9 日摄)程敏摄 / 本刊

  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历经35年发展,中国光谷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聚满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各类企业和经营主体。如何进一步巩固优势、育强弱项、补齐缺链,打造世界一流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开拓更大发展空间,聚集更多创新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2023年2月,湖北省正式规划建设武汉新城,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横跨武汉、鄂州两市,规划面积约719平方公里。光谷74.3%的面积被纳入武汉新城范围,武汉新城的核心功能、城市中轴线基本布局在光谷。

  “要建设一座山水城、家园城、智慧城。”杜海洋说,武汉新城是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发展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重要地区;这里山水林田湖资源之富集,在中国城市群中首屈一指,具备构建世界一流山水园林现代化城市的基础。

  2023年7月,东湖高新区召开党工委(扩大)会作出部署,进一步明确要抢抓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省市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优势产业、武汉都市圈发展等三重机遇,以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为引领、加快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当前,中国光谷正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持续强化中心枢纽、创新策源、发展引擎、综合承载等四大功能,推动“人城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统筹布局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布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鼓励未知领域的原始创新和破壁性探索,推动科教深入融汇、产教深度融合,做强科技创新策源引擎。努力在光电科学、生物育种等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基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聚焦光电子信息核心,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引领地。紧跟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以芯片为核心,重点发力存储器、三维集成、化合物半导体、硅光芯片等领域,加强产业关键核心环节重大技术突破与原始创新,推动优势领域率先突围。

  ——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打造世界级活力生态涵育地。面向未来城市,按照“片区+平台+合伙人+专项政策+项目公司”模式,推动新城市民中心、青年社区、筑芯创研空间、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空间等十大标志性项目开工。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探索实施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强化东湖综保区开放平台功能,全面拓展“出海”新通道。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新城范围内的武汉未来科技城园区,在这片以未来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沃土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国家队”企业拔节生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湖北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平台先后设立,5万余名科创人员、1000余个海内外双创团队与世界同步创新。

  “研发在光谷、配套在周边,孵化在光谷、加速在周边,引才在光谷、用才在周边”的协同创新模式日益成型。一条跨越光谷、鄂州、黄石、黄冈等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光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国光谷将以武汉新城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世界光谷”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五个一”目标:打造1个国家实验室,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诞生1家千亿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1个万亿产业集群。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