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4:03:16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社 悉尼2月28日电 题:《山水与熊猫》何以产生独特国际影响?
——专访澳大利亚华人艺术家张鸿俊
中新社 记者 顾时宏
澳大利亚知名华人艺术家张鸿俊不仅斩获绘画大奖、其作品被殿堂级美术馆收藏和主流画廊签约,更在欧美艺术大展和艺术市场上崭露头角。他的《山水与熊猫》系列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中新社 “东西问”近日采访张鸿俊,探寻他如何融合东西方艺术,创造出独特风格。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是如何逐步成为国际艺术家的?
张鸿俊:我于1997年移居澳大利亚。当置身于各种形式的西方艺术之中时,我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和简单。我不愿意盲目追随潮流成为观念艺术家。我首先追求绘画的顶尖技法和风格,然后再表达自己民族的精神,同时确保其视觉风格是当代的、国际化的。这成为我后来创作的主要规划方向。1998年,我以弟弟大卫(David)为原型创作的《大卫与他架上的画》首次参选澳大利亚道格·莫兰(Doug Moran)国家肖像奖,并获得了决赛奖,作品还在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的中央大厅展出。随后,我的作品被提名为第三最佳作品,在澳大利亚艺术界逐渐获得认可。
张鸿俊和他的作品《山水、熊猫-致敬罗斯科》系列。顾时宏 摄我不甘于现状,渴望在欧美重要的国际艺术大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想象和期待。就像前辈大师赵无极所提倡的那样,要成为一个融合中西的世界性画家。我40多年来一直高强度工作,倾注心血,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最终成了国际艺术家之一。
中新社 记者:您的《山水与熊猫》系列作品展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为什么您选择持续深入挖掘这些元素?这些元素中蕴含了哪些中国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
张鸿俊:艺术是一种情感和民族表达的工具,也是世界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为什么要绘制山水画呢?古代中国人创作山水画是为了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寻找内心的理想境地。我作为当代艺术家,继续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创作了贴近人心的熊猫形象,以人文主义情怀努力构建新的世界。如果我的作品通过感官投影能够打动世人,表达中国文化精神,为世界带来一丝希望,那么这才更接近我想要体现的艺术价值。在我的画作中,我追求灿烂而儒雅的风格,通过精密的现代视觉图式、厚涂质感,呈现出一种永恒而有呼吸的绘画。我将中国哲学精神,特别是“天人合一”理念作为探讨的核心。
张鸿俊的《山水与熊猫》系列作品。顾时宏 摄中新社 记者:您的作品如何在融入多元文化元素的同时,突出中华文化的和平性和包容性?
张鸿俊:我的绘画根基在于“学习与借鉴”。在古典方面,我全面研习了从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到当代绘画大师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和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Antonio López García)的深邃精神。在现代方面,我吸收了印象派大师梵高的色彩和光线以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自由。同时,我也受到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冷抽象的影响。通过将宋朝绘画的空间感和高妙的构图“嫁接”进来,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方式,即一种具有多元架构的“后经典”绘画。我认为,艺术家使用的元素、形式和技法是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和情感的手段。我致力于创作能够引起观者共鸣的作品,不论是抽象还是具象,都是为了表达人类的基本文明观念,包括历史、生命、人性和自然。我推出了一系列作品,如名人肖像、兵马俑、十二生肖、西藏孩子、山水与熊猫系列等,这些作品突出了中华文化的和平性和包容性,以治愈和空灵的感觉打动观者。
2016年8月,张鸿俊的《兵马俑》系列作品在悉尼南迖/霍布斯当代画廊个展上展示。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在促进中外艺术交流与文明互鉴方面,您的作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张鸿俊:最近,我正在创作新的系列作品,将山水、熊猫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色域绘画并置在一起。我的作品尝试剔除绘画的政治性,直接叙述另一种存在的现实,通过山水文化和熊猫形象来完整呈现中国的文明,通过与罗斯科的色域绘画相结合,我试图揭示东西方艺术经典的两极如何奇妙地融合,证明东西方可以和谐共存。(完)
张鸿俊的新作品《山水、熊猫-致敬罗斯科》系列。顾时宏 摄受访者简介:
张鸿俊。顾时宏 摄张鸿俊,1992年获得上海艺术创作奖,1997年移居澳大利亚,两次获得澳大利亚道格·莫兰(Doug Moran)国家肖像奖决赛奖。2005年至2012年间,他6次入围澳大利亚国家绘画大奖“阿奇博尔德奖”(Archibald Prize)。2018年起,他的作品被伦敦、悉尼等画廊选送参加伦敦、悉尼、洛杉矶、香港等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张鸿俊以多元架构的“后经典”而闻名,多幅作品被澳大利亚国家肖像馆、谢尔曼(Sherman)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皇家等公共艺术机构收藏。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