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5:23:12 来源: sp20241121
习近平经济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立场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构成,前者由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组成,后者一般被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经济和政治辩证关系等内容就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体现,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等哲学原理成为其哲学基础。
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观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范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鲜明特点在于人民性,就是把是否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判断善恶、美丑的基本标准。价值观在经济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通常,经济学关注的三个主要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为谁生产”作为立场问题最为重要,是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目的问题。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的需要。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人民至上”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其直接体现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既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努力的方向,也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东部西部守望相助、协作攻坚,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始终贯穿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对于这些失衡现象的批评和治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分配中体现人民至上。资本是逐利的,资本发展健不健康,资本的哪些行为应设立“红灯”、哪些行为应设“绿灯”,最终还是要看资本的逐利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至上,在对待资本问题上就是要坚持资本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而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把劳动者的消费当作为资本循环周转提供劳动力和市场空间的“劳动力再生产”。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作出如下概括:“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明显下降,相应地,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一定影响,增长速度放缓符合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坚持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即“按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这一判断就表明,在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经济发展需经历不同发展阶段,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是转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经过程。这一判断的背后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探索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本立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等重要论述,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辩证的科学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原理体现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中。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外因关系、量变质变关系等都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有直接体现。例如,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为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原理;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内外因关系原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体现了量变质变原理;等等。习近平经济思想对这些原理的运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关于供给和需求关系的论述。例如,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供给与需求的对立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理论实践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深刻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原理,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知行合一”理念。对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一论述本身就是对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关系的经典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上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性。
综上来看,习近平经济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充满实践精神、人民情怀、问题意识、世界眼光。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关系原理和框架,都内化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观点主张;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并通过其理论观点、理念思维和工作方法体现出来。可以看到,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深厚哲学基础,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解释力。
(作者王立胜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