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23:03:38 来源: sp20241125
在南海深处流花油田海域,“海葵一号”如同一朵葵花绽放于广阔无垠的海面。这座巨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倾注了无数海洋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其中就包括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电焊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杨建。
近年来,杨建带领团队研发深水半潜式平台关键焊接技术等40多项工艺。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百余个重大工程项目的背后,都有杨建团队的身影。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杨建,听他讲述创新海洋工程焊接工艺、为海工装备制造业培养焊接工匠的故事。
立下志向 苦练焊接技术
记者:您是如何进入焊接领域的?您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对您的成长有哪些帮助?
杨建:我出生在四川省泸县的一个小山村。1992年9月,渤海石油平台制造公司(现中国海油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定向招聘贫困山区适龄青年,我毅然报了名。由此,我走出大山,命运开始发生改变。
入职后,我有幸跟随全国劳动模范刘桂芝师傅学习电焊。刘桂芝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批女焊工,她曾凭借超高的焊接技术战胜日本的电焊国手,为我国焊工争光。
焊工培训的第一天,刘桂芝师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早期,我国主要与外方企业合资进行海上石油开采。当时我们的焊接水平不行,安全和质量意识比较差,一道焊缝经常报检多次,都未通过。因此,外方企业看不上我国焊工的技能。
刘桂芝师傅告诉我们,面子要靠实力去挣,只有我们自己学好了本领、掌握了技术,做出更好的产品,才能让别人刮目相看。
听完师傅的话,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技能报国的种子。我暗下决心: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我一定要成为像师傅一样优秀的电焊工,为中国的焊接技术争光!
在师傅的感召下,我一头扎进训练场。那段时间,我心里装的只有焊缝、电弧和熔池。我把自己与工位“焊”在一起,每天蹲马步苦练技术本领。工位上焊花四溅,衣服上满是“筛子眼”,一不小心还会烫出伤疤,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我一直鼓励自己:干焊接基本功很重要,必须天天练、天天学,不怕累、不怕苦。慢慢地,我熟悉了焊接流程,也掌握了各种焊接方法,并逐步成长为高级技师、首席技师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创新模式 培养工匠大师
记者:目前,您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专注哪些领域的技能创新?您如何培养技能人才?
杨建:海洋工程焊接是建设海上油气平台、铺设海底管线的重要环节。我负责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聚焦海洋工程高端装备焊接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时,工作室会与其他机构开展工作经验、绝招绝技、攻关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工作室建立了“1+3+N”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一个目标,即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3”是指三条主线,包括构建高技能人才多元培养格局、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N”是指N个举措,涵盖技能大赛、技能鉴定、岗位练兵、立功立项、揭榜挂帅、名师带徒等,工作室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提高学员的实操技能。
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我以“敬业与奉献”精神为核心,以培育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新型学徒制培训新模式。工作围绕实操技能、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等形成培训考核机制,实现“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双传承。
工作室还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技术技能交流。此外,每年我们都会定期组织技能人员开展实操培训,参加各级别的技能大赛,让团队成员通过大赛开阔眼界、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培训认证了2万多名优秀焊工,指导160人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称,培养出5名全国技术能手、9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3名国际大赛冠军。
通过焊接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广和应用,工作室获技术革新奖50多项、国家专利50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解决项目生产难题100多项。
技术攻关 实现降本增效
记者:您如何推动技术攻关、工艺升级?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杨建:作为技能专家,我始终立足国家海工装备制造重点工程需求。近年来,我攻克了超低温碳钢焊接、大管径镍基复合管焊接、不锈钢免充氩焊接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推动焊接技术攻关和工艺创新。
以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项目为例,该项目的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与船体的连接口直径约18米,焊缝周长约54米。由于径厚比大,结构柔性大,极易发生变形,因此对焊接精度要求严苛。为圆满完成焊接任务,我对集成板的大直径锥形疲劳焊接接头提出了新的焊接指导顺序,指导团队设计了新型组对工装,完善了现场焊接控制等措施,保证焊缝集成之后周长误差控制在10毫米内。最终,我们圆满完成焊接任务,焊接成果自检、外方三级UT复检均一次性合格。
2021年,公司承建的加拿大LNG项目存在大量不锈钢工艺管线焊接工作。在不锈钢管线焊接过程中,为防止焊缝氧化,必须向管线内充入惰性气体,但这很容易引发施工人员窒息事故。为避免此类施工风险,我带领团队历时一年,围绕设备选型、材料选型、工艺试验等方面展开研究攻关,最终成功开发出不锈钢管线的免充气焊接技术。该技术在消除充气安全风险的同时,将焊接效率提升了近3倍,项目成本节省2000余万元。
带徒传技 发挥示范作用
记者:在您看来,应从哪些方面努力,逐步扭转和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杨建:扭转或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要加强校企合作,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和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衔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院校要打破“老路子”,积极与企业、产业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培养方法、育人机制,形成产学合作的新型办学体制。
三是完善就业保障机制。要提高产业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保证产业工人的经济收入、劳动和生产安全,使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
记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应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杨建:我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要将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术推广的作用辐射到每一个生产单元,提升技能大师工作室服务企业生产的水平。同时,要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科技创新部门的联动,协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此外,技能大师工作室要与行业协会、大中专院校深入交流,在技术、设备、工程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专业优势合力。要提高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除了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外,技能大师工作室还要继续在带徒传技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发挥工作室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传绝技、带高徒,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