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跟着总书记上两会

发布时间:2024-11-10 07:45:12 来源: sp20241110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今天(9日)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多位委员作大会发言。今年两会,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代表委员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怎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怎么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到团组时重点强调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和政协联组会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着力点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就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部署。

  3月6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围绕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提出要求,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 朱小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我认为要实现总书记这个目标,还是企业要持续创新,企业的发展永远要走在创新的路上。

  全国政协常委 张连起: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背景下,以及国家需要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 邱宁宏: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作为一名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要立足岗位,为乡村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两会,创新、“新质生产力”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在部长通道、代表委员通道、开放团组活动等多个场合,很多代表、委员都在分享创新成绩,并回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金壮龙:我们要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擦亮“专精特新”企业这个金字招牌。

  全国人大代表 王忠林:我们锚定新型工业化这个主攻方向,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壮大。

  在3月4日的首场“委员通道”上,第一个和大家分享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他向大家介绍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进展。

  当天会后,记者在驻地再次见到了叶聪。聚焦海洋科技领域,他带来了多份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 叶聪:现在是一个对科技创新寄予厚望,同时科技人员能够大施拳脚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更加期待有突破性、颠覆性的发展,这些提升往往不是在既有的路线或者常规路线图上,有可能有质变。这种质变能够推动经济也好,人民生活质量也好,有非常高的提升。

  “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2022年到2023年,“奋斗者”号完成了首个环大洋洲科考任务,它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是新时代中国科创的最新成果。作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叶聪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如何更好地培养青年科学家,推进深海资源开发?两会前,叶聪到科研院所、民营科技型企业等地进行了调研。

  全国政协委员 叶聪:我建议能够借助新材料、高端装备这些新的增长引擎,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人才的评价体系中,进一步突破职称、帽子这些限制,不拘一格培养更多青年科技人才。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到团组时强调,要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来自山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常书铭,一直关注黄河流域的保护治理。

  去年4月,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6月,山西省启动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对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进行全流域、全方位治理。

  常书铭所在的山西晋中市启动实施了七大类86项工程,目前已完工50项,区域内汾河的水量、水质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都在持续改善。不过,在调研中常书铭发现,因为晋中横跨汾河、海河两个流域,跨流域治理仍然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 常书铭:我这次建议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纳入国家重点流域发展规划中,支持构建跨流域的生态治理协同机制,与京津冀、海河流域共建共治,优化水环境,放大“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治理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两会,乡村振兴也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农业农村部部长 唐仁健: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一定要明确,这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去年6月,河北保定市创新农业人才引进培养模式,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300多名涉农专业大学生被聘用上岗,全国人大代表李素环所在的南王庄村也分来了一名大学生。

  乡村振兴急需人才,李素环感触很深。她负责的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一直想找到更好的销售模式。大学生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也给村里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不过,通过调研李素环也发现,虽然目前有一些保障政策,但要想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扎根农村,还需要做得更多。

  全国人大代表 李素环:人居环境提升、教育、医疗、生活保障,这些方面还得有基本的保障。我今年也提出了人居环境提升的建议,让他们愿意来,来了不愿意走。

  乡村振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引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全国人大代表 李素环:总书记非常关注农村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怎么样引进人才作出很多部署。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完善,会有一大批人才到农村里去,爱上农村,我相信到那时候我们农村会是一幅很美丽的画卷。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国人大代表马静告诉我们,今年她带来的几个建议都和民生相关。

  马静是河南许昌市七一社区第一书记。今年1月,河南省发布了2024年10件重点民生实事,其中有一项是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两会前,马静一直忙着四处调研,关注的正是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去年重阳节,马静所在的社区在第三方公司和志愿者帮助下,为老人开办了一个社区食堂。午餐9块9,晚餐5块9。老人们很喜欢这里的饭菜,但对价格却有些想法。

  老人希望价格再降点儿,可餐厅一直在亏损经营,长期下去也难以为继。经过调研,社区和第三方公司商定,扩大食堂规模,除了满足老年人优惠就餐以外,食堂也可以对外营业,希望通过这部分收入来弥补亏空。

  全国人大代表 马静:由于利润等原因,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市场,我也希望政府通过减免房租、政策上的帮扶等降低成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区老年食堂,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可口的饭菜。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养老、托幼、医疗……不仅要解决“有没有”,更要解决“好不好”。2023年,我国拿出真金白银,补短板、强弱项,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

  全国人大代表 马静:总书记时刻关注民生,关注一老一小的兜底服务,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还有民生投入、老旧小区提升、环境改造等,都在逐步完善。

  高质量发展,涵盖方方面面。效果怎么样?用几组数据举个例:2023年,我国建成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今年,我国5.5G网络有望实现规模商用,6G、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创新能力也大幅提升;最近1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以京津冀为例,2023年PM2.5浓度较2014年下降了57.3%。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 宁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我们一直在加强与沪苏浙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各领域高水平协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悦国勇: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调整优化运输结构,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高铁物流就是这样一个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我在去年两会上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铁货运,今年1月份我们开通了郑州到重庆的高铁物流示范线,运行效果非常好,今年两会上我还会继续提出这样的建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这个概念好像听着很高大上,但它实际上就体现在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越来越好,智能化工厂越来越多,新技术加持下生活越来越便捷,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

  编辑丨屠志娟 韩逾昊 徐大为 吴俊 周培培

  摄像丨席鸣 付鹏 阮红宇 徐鹏 王钢 黄成 张慧

  策划丨牟宗勇 余仁山 牛彦敏

  统筹丨岳明

  剪辑丨郑昱 周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