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笛做成大产业(乡村新事)

发布时间:2024-11-22 07:05:44 来源: sp20241122

  袅袅炊烟、悠悠牧笛,是很多人记忆中的乡愁。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乡愁演绎出新故事。立足苦竹资源优势,村里把小竹笛做成了大产业,去年全村竹笛销售量超450万支,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

  近日,紫荆村的鸣声竹笛体验馆开业,前来体验做笛吹笛、欣赏田园风光、寻找乡愁的游客一批又一批。“我们正从卖‘竹笛产品’向卖‘竹笛文化’慢慢转型,三产融合发展,竹笛产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今年暑期累计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研学团130多批,人均消费超过200元。

  “村里的竹笛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这跟街道、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的引导和服务密不可分。”董雪华是杭州竹笛协会会长,他见证了紫荆村竹笛产业的发展。

  董雪华说,竹笛寄件费较贵,为降本增效,紫荆村党委牵头,协调协会、企业主、党员、村民等代表与快递企业谈判,将竹笛寄件费由每单6元下降至2.9元,“目前全村日均电商销售3000多单,每天可节省近万元快递费。”

  如何让竹笛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产业?紫荆村创建了“紫荆笛音”共富工坊,构建起“村党委—行业协会党支部—工坊党小组”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打造“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人人共富”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没有共富工坊,哪有现在的好日子?”看着自家成捆的竹笛搬上快递车,村民鲍丽韵说。10年前,她因车祸致残,是竹笛产业让她看到了希望。鲍丽韵跟着村里的制笛熟练工从刻字打孔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创办起自己的竹笛加工厂,年收入超过40万元。

  为了让村里的老人、妇女、残疾人、低保户等就业困难群体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队,紫荆村设立了流动共富工坊,每周定期发布临时用工需求,给就业困难群体派单,让他们在家从事竹笛缠线、刮皮等工序制作,共带动800余人增收,每月增收3000—3500元。现在的紫荆村,个个有活干,人人有钱赚,一派业兴人和的景象,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3万元。

  竹笛产业多元发展

  紫荆村的竹笛文化得到良好传承。眼下,村里的第一代制笛师已年入花甲,30多名“笛二代”接棒,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欢迎来到直播间,现在展示的是紫荆竹笛的制作过程。”屏幕里,紫荆村00后制笛师董泽杰正用刀尖不断挖挑,调整竹笛孔洞。“村里不少年轻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销售竹笛,宣传竹笛文化,效果非常不错。”鲍明远说,全村30余家竹笛加工户通过直播进行销售,80余家开设淘宝天猫店铺,全村竹笛网上销售份额提升至60%,去年还入选了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村名单。

  给竹笛产业插上“数字翅膀”,是“笛二代”给紫荆村竹笛产业带来的新变化。此外,他们注重开发竹笛产业多元价值。

  紫荆村竹笛非遗传承匠人黄卫东的女儿黄毓,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村里,牵头组建了“天下吾笛”工作室,研习制笛技艺,进行笛箫教育、文创开发、专利研发。90后庞鹏飞大学毕业后创立公司,通过新媒体销售竹笛演奏课程及竹笛文化衍生产品,已有学员1000余人。

  “紫荆村的竹笛产业欣欣向荣、后继有人,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中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小平感叹。

  “紫荆笛音”共富工坊是余杭区推动富民产业发展,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余杭区推出6条扶持政策,启动名师、名品、名校、名基地、名企业“五名”工程,打造共富工坊矩阵。截至去年底,余杭区打造各类共富工坊55个,其中,中泰街道“紫荆笛音”等3个共富工坊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专项激励项目名单。

  共富工坊强村富民。去年,余杭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963万余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5。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19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