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1 22:38:57 来源: sp20241211
如果你去法国巴黎旅游,在埃菲尔铁塔下,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位中国女孩:她身着汉服,挽着发髻,用古筝弹奏着各种中国音乐作品——从她指尖流淌出的既有《渔舟唱晚》等中国古典名曲,也有《赛马》等传统民乐,还有《青花瓷》等华语流行歌曲。
这位来自中国湖南的女孩名叫彭静旋。从2018年起,她开始在法国街头弹奏古筝并迅速走红网络。如今,彭静旋不仅登上一系列节目,还被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网络文明使者”荣誉称号。
像彭静旋这样利用“街头艺术+网络”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的民间音乐人还有不少。他们有的在伦敦街头演奏笙,有的在纽约车站拉二胡,有的在柏林的社区吹葫芦丝,有的在悉尼大街上吹笛子……一曲中国音乐,就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当中国音乐人在外国城市街头操琴弄弦、吹笙鼓簧,外国的路人、游客会迅速被来自东方古国的陌生乐器和优美旋律所吸引,愿意驻足聆听,进而对音乐背后的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这种聆听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由兴趣而引发的对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的了解,是积极正向的而非消极负面的。在聆听和了解中,文化隔阂会慢慢融化,友谊的桥梁也会慢慢建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音乐在国外的传播,主要采用乐团在音乐厅举办音乐会的形式。这种传播方式,艺术水平高,但传播成本也相对较大。同时,有时候演出专业性较强,难免曲高和寡,难以深入普通民众。相较而言,民间音乐人通过街头表演的方式,让外国观众与中国音乐“零距离”接触,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中国音乐人的表演和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和听到。
欧美国家的街头艺术比较发达,在很多城市都能看到艺人在街头表演。外国民众对街头艺术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他们并不认为在街头卖艺或者在街头表演“上不了台面”。相反,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展现个性与才华的勇敢行为。因此,推动中国音乐“走出去”,在音乐厅、剧院这些专业场所之外,我们不妨将更多目光投向“街头巷尾”等民间舞台——鼓励引导中国音乐人采取更加“深入群众”的方式,让中国音乐跟更多外国民众直接接触。
如前所述,街头表演是外国人熟悉且喜欢的艺术形式。那些有志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中国音乐人,可以在国外多举办一些像“街头音乐会”一样的演出,让更多外国民众跟中国音乐邂逅,用音符开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当年,音乐家谭盾刚到美国,就曾在纽约街头拉小提琴,演奏了不少中国音乐作品,让很多美国人见识了中国音乐作品的魅力,并引起美国媒体和音乐界的注意。
事实上,近几年我们在国外举办“欢乐春节”活动,已经有意识地把舞台搬到街头、商超、公园、旅游景区等能够跟外国普通民众近距离接触的地方,也开始邀请国内知名音乐家、戏剧家等现场献艺。从实际效果看,这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更具亲和力,更受外国普通民众欢迎。
除了接地气的场地,还应选择接地气的表演方式。具体言之,不仅用中国乐器演奏中国音乐,也可以用中国乐器演奏外国音乐,用外国乐器演奏中国音乐;不仅中国音乐人登台演出,也可以邀请外国音乐人以及外国观众一起表演,增强演出的互动性、趣味性,让外国民众多角度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除了音乐表演,还可以通过音乐讲座、音乐沙龙的方式,多角度向外国民众介绍中国音乐作品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也很重要。短视频、直播等已风靡世界,它们是“深入群众”的重要渠道。中国音乐“走出去”,应注意“借筒传声”“借船出海”,用好国外主流网络社交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加强跟外国民众的交流,注重传播形态的开放性、交互性。
今天,在世界不少城市的街头都能见到进行街头表演的中国音乐人的身影,这些音乐人用音符掀起的中国文化的涟漪,已经引起外国人的注意。但中国音乐“走出去”仍处在“已经点上开花,尚未全面出彩”的阶段。
目前,通过街头表演和短视频等在国外传播中国音乐的主要是中国留学生,专业人士尤其高水平的艺术家还比较少。在很多专业音乐人眼中,街头艺术、短视频等属于“不入流”的层次,在街头进行音乐表演和做音乐类短视频有点“掉身价”。抹不开面子、放不下身段,导致他们总是盯着维也纳金色大厅等观众有限的专业性艺术舞台,而不愿把目光投向可以收获更多观众的民间舞台和现代传播方式。专业音乐人参与不够,影响了中国音乐“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未来,中国音乐人尤其知名的演奏家要转变观念,树立“观众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的意识,用接地气的表演和传播帮中国音乐聚拢人气、扩大影响。
此外,相关部门和组织应鼓励中国音乐人积极参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以及当地民众的音乐兴趣,让中国音乐“走出去”更加有的放矢。
(作者:李剑,系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