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多版本《红楼梦》:让经典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1-10 19:01:05 来源: sp20250110

  2023年末,江苏大剧院创排的民族舞剧《红楼梦》在郑州完成了年度收官演出,尽管已在全国巡回演出了一百多场,然而这部舞剧仍然维持着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几乎与此同时,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红楼梦》亦在厦门完成了2023年的最后一场演出,同样出现了观众跨城追看,线上售票“秒没”的情景。这两部舞剧的爆火,充分显示了传统经典对于当代观众的巨大魅力,也启发着我们对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化路径作更深入的观察与探索。

  《红楼梦》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IP之一,各类艺术形式对这部名著的改编层出不穷,舞台艺术领域亦是如此。除了民族舞剧与芭蕾舞剧,在戏剧舞台上还出现了越剧、话剧、昆曲、赣剧等多种形式的《红楼梦》,甚至还有集合了剧场、情景园林等元素的文旅项目《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这些作品可以视为近年来文化艺术领域利用经典创造新文化产品的国风潮流的一部分,也是戏剧创作者们对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呼应。

  从这些作品来看,《红楼梦》的舞台改编已超越了“讲原著故事”的层次,呈现出一种叙事淡化,追求风格化、审美化的创作趋势。

  1 以叙事的淡化与诗意铺陈营构新的审美样式

  面对当代观众,改编《红楼梦》极具挑战性,由于原著本身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观众对于原著情节又较为熟悉,复述原著故事的改编路数未必能收获高分,尤其相比影视剧等艺术形式,舞台艺术在讲故事方面未必有太大优势。另辟蹊径,将原著情节化繁为简,强化抒情写意的表现手法,打造不同于传统审美风格的新舞台艺术形式也许值得创作者尝试。

  在这方面,赣剧《红楼梦》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红楼梦》戏曲的改编路径。该剧以诗社的结社、兴社、衰社、散社为主线贯穿全剧,又在其中穿插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湘云醉卧等桥段。诗社的兴衰恰恰映照着贾府由鲜花着锦的繁盛尊荣到大厦倾颓的败落过程,其中的叙述段落以写意方式表现得简洁跳脱,数次诗社雅集的吟咏以及诸如葬花、读曲这样的“名场面”以歌舞场景铺陈。原著中的“黛玉焚稿”被大胆改为“众钗焚稿”,让黛玉临终前的焚稿与诸钗焚稿叠合在一起表现,诸钗成为黛玉的背景与衬托,与黛玉一起将代表诗稿的折扇撕碎,委弃于地,这样的安排大大加强了抒情的成分,尤其是将黛玉的悲剧与诗社诸人命运叠合在一起,哀悼群体青春与纯洁情谊的消逝,舞台上呈现出一种简约疏淡的形式之美。

  而民族舞剧《红楼梦》与芭蕾舞剧《红楼梦》,更是充分发挥了舞剧长于表现情感,抒发情绪的优势。对比于偏传统的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红楼梦》,江苏大剧院和中芭的《红楼梦》都明显淡化了叙事成分,致力于在舞台上打造不同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如诗如梦、空灵超逸的戏剧意境,让观众看到超越于故事与人物之上的青春与生命本身的轻盈美好。可以说,这些作品都将原著故事提纯为风格化的艺术审美形式,在舞台上营造整体性的诗意空间,为观众提供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审美盛宴。

  2 以高科技舞美弥合传统与现代的距离

  这些《红楼梦》改编作品走向风格化、氛围化的重要倚仗就是高度发展的舞台技术与美术手段。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现代舞台作品,必须完成从传统艺术至现代艺术的跨越。自《红楼梦》问世之后,各种《红楼梦》故事的舞台改编层出不穷,其中又以戏曲改编为主。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以“一桌两椅”为主要的布景形式,通过演员的唱做来间接表现戏剧场景。进入现代之后,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写实性布景,许多《红楼梦》舞台改编作品也尝试以写实布景来表现原著中的各种空间场景。然而,且不论这种布景可否传达原著的文学境界,舞台上的写实布景与传统戏曲的虚拟写意的表现风格之间往往形成矛盾,经常出现布景与表演形式、表演情境不相搭配的情况,或者布景在舞台表现中所起作用十分有限。

  而最近出现的这几部《红楼梦》改编作品,却巧妙地将舞台科技与艺术思维相融合,做出了比较成功的尝试。

  不同于传统戏曲简洁朴素的舞台格局,亦与从前一些同类剧作,例如上海越剧院的越剧《红楼梦》、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红楼梦》以及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舞剧《红楼梦》用实景来表现原著故事的空间场景不同,这些新近出现的作品都倾向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建构写意而又新颖别致的舞美传达作品寓意。在赣剧《红楼梦》中,舞台的背景是非常简单的一张幕布,上面似乎随意地用毛笔题写了一行诗句、落着几处斑点,然而随着戏曲情境的变化,幕布后的光色也随之改变,这些点亦变幻着不同的颜色,当诗社雅集之时,它们呈现为黑色,如同落在稿纸上的墨点;在黛玉葬花之时,又呈现为绯红色,暗示着暮春落花时节,有效烘托了气氛,营构了整体舞台诗境。

  江苏大剧院的民族舞剧《红楼梦》,其舞美也同样体现出了创意与设计感。在“幻境”一章中,当身穿白衣的众钗在一片仙雾中起舞,每位人物的判词同时被投影在空中的几重帷幕上,形成了如梦如幻的舞台氛围,同时也表达出了小说的文学意味。在“游园”一章中,舞台上方精美的宫灯、背景金色大幕中通过光影朦胧映出的人物身形、精美绚丽的服装架子、流转不息的各色仆人……共同营造出贾府贵族豪门的富贵气息。可以说,这些设计成功借助现代舞台技术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风格加以拓展提升,收获了一种全新而又别致的现代舞台审美,同时出色地传递出原著的艺术气韵。

  3 表达现代人对经典所传递价值理念的全新理解

  近年来,艺术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渐成热潮,不同于用现代技术复制与搬运经典作品与形象,当代艺术家有能力在作品中调用、融入跨界艺术元素,表达现代人对经典中所传递的价值理念的全新理解,从而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赣剧《红楼梦》中古老的弋阳腔和青阳腔令观众印象深刻,其独有的和唱、滚唱在完成叙事的同时成为全剧的抒情担当。为了更适合这独特的唱和,原著中的情节在剧中也有所改动,宝玉的出家是通过黛玉的角度看见并叙述的,二人几乎是同时“告别”这个红尘世界,二人精神上的默契得到强化,创作者对原著精神的现代理解也得以展现。

  中央芭蕾舞团用芭蕾舞来演绎《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场融合中西艺术的探险之旅,其中,无论是人物的服装、造型还是舞蹈动作的设计都要努力调和艺术形式与文化气质的中、西差异。例如黛玉形象的塑造,创作者一方面将黛玉的服装现代化,使之适合于芭蕾艺术的同时,又保留着中国古典风韵;另一方面在舞蹈动作与角色表情上强化人物高洁忧伤的精神气质,成功塑造出了芭蕾版的林黛玉。江苏大剧院的民族舞剧《红楼梦》中“花葬”一章,则更是创造性地在一部民族舞剧中引入了一场现代舞,当人物抛下代表角色身份的外衣,舞台上的道具、灯光也全部裸露于观众的面前,一片花海之中,十二名女子着现代装束围绕着十二把墓碑般的高背椅,以一系列代表呐喊、挣脱、颤抖、跌倒等动作的舞蹈,表现着女性灵魂的痛苦与挣扎,这完全是对《红楼梦》主题的一种现代性诠释,其看似出离主题与故事,却控诉了封建制度对于女性的戕害,而这正是《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所折射出的超越时代的人文价值。

  我们挖掘与利用《红楼梦》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不是为了怀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创造出新的现代艺术文化产品,进而让这些产品走入当代人的生活。并且,这些创造不仅局限于剧场,实际上,以艺术创作为中心,将产生庞大的艺术衍生品创意网络,包括演出现场出售的戏剧人物的Q版冰箱贴、画册等纪念品,还有如《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这样的大型文旅项目。以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为基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一系列创作实践的不竭富矿。而这些充满现代审美的《红楼梦》舞台改编作品无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给出了良好的借鉴范例。

  (作者:黄键,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