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赵姝岚:影像等文化类别何以成为澜湄六国相知的“金桥”?

发布时间:2024-12-30 08:28:04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社 西宁8月18日电 题:影像等文化类别何以成为澜湄六国相知的“金桥”?

  ——专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澜湄研究领域专家赵姝岚

   中新社 记者 张添福 缪超

  8月18日至21日,2024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举行。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澜沧江—湄公河,因其“一江连六国”的独特地缘区位优势,有“东方多瑙河”之誉。为什么说澜沧江—湄公河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文化走廊?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六国文化交流结出哪些硕果?影像等文化类别何以成为澜湄国家增进相知的一座“金桥”?近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澜湄研究领域专家赵姝岚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澜沧江—湄公河是怎样的一条河流?

  赵姝岚: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唐古拉山北麓,流经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进入云南西部山地,至云南省勐腊县勐捧西北流出国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流域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入海径流量约为黄河的8倍,是东南亚第一长河。

囊谦县澜沧江辫状水系 许明远 摄

  澜沧江—湄公河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粮仓”。以澜湄国家农业合作为例,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在澜湄合作机制的推动下,其农业合作持续取得进展,农产品果蔬贸易不断拓展。

  2023年,中国成为越南农产品出口最大市场,越南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7%,占越南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3%;中国继续保持泰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2023年泰国农产品对华出口额高达3871.18亿泰铢,占泰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1.92%,同比增长6.19%;中国也已成为柬埔寨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第一大大米和橡胶出口市场。

  同时,湄公河五国成为中国大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地。2023年,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分别向中国出口稻米93.47万吨、54.10万吨、46.17万吨和20.94万吨,成为中国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大稻米进口国。

   中新社 记者:为何说澜沧江—湄公河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文化走廊?

  赵姝岚:全球知名的国际河流中,欧洲有多瑙河,亚洲有澜沧江—湄公河。

  湄公河的英文名称是Mekong,源于泰语Mae Nam Khong的缩写,直译为母亲河,引申为大河。自古以来,这条河流孕育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滋养着多个民族,是中国西南及东南亚众多民族公认的母亲河,也是沿岸各国民众经贸旅游、友好交往的“黄金水道”,很早就成为多民族的文化走廊,其文明性十分突出。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境内澜沧江上游扎曲河网状水系。李景鹏 摄

  澜沧江—湄公河孕育出澜湄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如泼水节,是中国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最为隆重的节日。澜湄流域多民族“同源异流”,文化上多源兼容,民族间的亲缘关系和基因记忆成为澜湄各国合作发展的深厚基础。

   中新社 记者:近年来,澜湄六国之间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结出哪些硕果?

  赵姝岚: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发布《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打造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宣告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八年来,澜湄六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蓬勃发展,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全覆盖。

  传媒领域有澜湄国际影像周、澜湄视听周、澜湄国际电影周等,青年交流领域有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等,旅游方面有澜湄国家旅游城市(三亚)合作论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等,教育方面有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更不用说医疗领域,以“光明行”“爱心行”为代表的合作项目,培养了不少公共卫生人才。

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启动仪式现场。薛蒂 摄

  此外,社会各界举办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澜湄合作国际艺术设计大赛、澜湄六国新春文化交流活动等。很多高校举办的“澜湄周”活动,更是密切了澜湄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与交往。

  仅从主办主体和领域的多元化,就可看出在澜湄合作机制下,澜湄六国间的文化交流硕果累累,且合作愈发务实。

   中新社 记者:影像等文化类别何以成为澜湄增进相知的一座“金桥”?

  赵姝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着眼地区各国民众未来,通过影像这些较为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历史、社会与人的发展,非常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且有较强的共情力。

  如澜湄国际影像周聚焦澜湄流域的影像,综合展现自然生态、人文风貌、民俗风情等主题,让参与的媒体人、摄影师、外交官及“Z世代”,走近澜沧江—湄公河源头民众的日常生活,近距离感受壮观的自然美景,用影像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的中国。2023年12月,“澜湄国际影像周”被写入澜湄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内比都宣言,鼓励通过继续举办澜湄国际影像周,增进六国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期间举行的囊谦县接头巡游。薛蒂 摄

  具体来讲,澜湄国家间的影像交流,通过多样化的视觉产品进行交流与互动,是跨越语言障碍与文化障碍、促进不同文明和文化理解与对话的绝佳方式,也是践行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

  澜湄国家间的影像交流活动,在展示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让观众亲身体验不同文明魅力的同时,有助于推动澜湄国家间民众自下而上,形成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意识,从而促进全球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制作、分享传递和平、发展、公平、公正、自由等共同价值观的视觉产品,能促进澜湄国家间形成价值共鸣,进而助力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此外,以影像记录和传播各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各方力量加入保护澜湄国家文化历史遗产的合作中,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传承与创新。

  通过澜湄国际影像周等方式,让澜湄六国的创作者共同讲述澜湄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故事,有助于澜湄合作深入人心,也让全球文明倡议在文化交流中落地开花。(完)

  受访者简介:

  赵姝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老挝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东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澜湄次区域合作、柬埔寨国别研究和老挝国别研究。著有《当代赞比亚国家发展进程》《日本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参与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