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浙江做对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15 08:53:13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杭州6月23日电 (严格 张斌)今年6月15日,参加2024京杭对话“千年运河千里行”的“新马可波罗”们乘坐水上巴士,从杭州武林门码头顺河而行,船在画中游,人在景中行。

6月15日,“新马可·波罗”代表(左)和国际友人在拱宸桥前自拍留念。当日,千年运河千里行“新马可·波罗”游记活动在中国大运河南端浙江杭州举行,由活动征集的意大利友人作为“新马可·波罗”游览杭州。数百年前,杭州被马可·波罗盛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王刚摄

  在船上,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水体治理部副部长李建勇讲了一个“笑话”:以前,若是坐船来杭州,只要一闻到臭味,就知道杭州到了。

  这个“笑话”一点也不夸张。李建勇表示,曾经的运河水一度为劣Ⅴ类,脏黑臭是运河的代名词。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同年,杭州正式启动运河“河长制”,持续开展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积极探索生态治水、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系统集成治理模式。

  十年过去,这条绵亘南北的千顷碧波,在浙江持续迸发出源源不绝的生机活力——十年间,位于大运河南端的浙江,都做对了什么?

  浙江是大运河沿线最早对大运河世界遗产进行保护立法的省市。

  2017年5月1日,《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大运河沿线27个遗产城市中第一部运河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2021年1月1日,《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国内首部关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地方性立法。目前,大运河浙江段的五个设区市都已全部完成相关立法工作。

  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孙福轩认为,这不仅为大运河保护提供根本依据,更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共识,有效保护、激发沿线民众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浙江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与城市的有机更新结合起来,与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

  在杭州大运河畔,因废旧和时尚“反差萌”的小河公园最近爆红。在这里,曾经废弃的老油库,变成了花阶浮亭;灯笼造型的油罐,成了运河水上游的标志性建筑,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小河公园,前身是位于杭州拱墅区的原中石化小河油库,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库,是杭州人熟悉的“老工业代表”。

6月1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主办,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2024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在杭州大运河杭钢公园启动。王刚摄

  不止小河公园的“上新”。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重要节点,大运河杭钢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曾经的高炉,如今被改造为时尚潮流发布中心以及公共服务中心。未来,这里将会是集文、产、商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区。近日,2024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就在此举行。

  在杭州拱宸桥畔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在杭州推行的综合保护模式下,321户运河人家枕河而居,133家各业态商户繁华依旧。2021年,《从棚户区到世界遗产高地——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获评“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

  “大运河曾经有过一段衰落的历史,由于航运功能的逐渐衰退,两岸市镇部分走向衰败,沿河环境污染严重。如果说以前的杭州大运河是被尘封的珍珠,那么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观念的提升,现在的杭州大运河被逐渐拭去浮尘,正在恣意舒展出璀璨的光芒。”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华芳说。

  在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永广看来,浙江开创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金镶玉”模式。

  若西湖、大运河保护是“玉”,那么周边发展就是“金”。西湖、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景观的保护和提升,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升值,吸引人才资金产业向杭州的集聚,带动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让杭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目标得以落地。最后,城市发展的成果又反哺文化遗产,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

  如果把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视为“鱼”,利用和带动发展视为“熊掌”,可以说在浙江,“金镶玉”模式实现了鱼和熊掌的兼得。

  不止杭州。在位于浙东运河畔的绍兴上虞里直街,古色古香的道台书院十分雅致。熟悉本地历史文化的书院负责人经辉说,里直街曾是当地的一条传统集镇街道,曾几近凋敝。近几年,经过保护性开发利用,这里转变为集文商旅于一体的特色街道。

5月24日,夜幕降临,里直街吸引游人。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王刚摄

  如今,这条街区还吸引年轻的创客入驻,带来杭绣、蓝染、文创、餐饮等多样业态,让这方运河“老城会客厅”焕发新活力。

  “我想以这里为起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深耕家乡的文化,把我们的爱好变成有意义的事业。”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杭绣技艺传承人金斐斐说。

  在孙福轩看来,申遗成功后的这十年,浙江发挥民营经济大省的一贯思维,发挥政府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各方面优势,推动全社会建立起对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共识。

  民众普遍参与,让新时代的大运河浙江段水路繁忙,文路更昌盛。

  嘉兴发起“我家住在运河边”系列文化活动,鼓励居民分享自家与运河的故事。

  湖州南浔依托“百间楼”等历史街区,居民自发维护古建筑,开设手工艺品店和特色民宿,既保留了古朴的生活方式,又激活了运河经济的新活力。

  宁波借助系列活动,不断加深公众对大运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认同感。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2020年启动建设以来,浙江相继建成浙东运河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沿线江南古镇集群、历史文化街区形成规模效应,大运河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十年来,运河文化更‘火’了,围绕江南运河文化独特印记,浙江创作了一批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文艺精品,布局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大运河迎来‘大流量’。”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说。

  和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大运河是活态遗产,至今还保留着航运等功能。

  2023年,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临平运河)顺利通航,解决了京杭运河杭州市区段缺少高等级航道的“痛点”,已累计通航船舶近2.2万艘次。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说,未来,大运河“遗产”的属性仍然是第一位的,“我们将站在更高层面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将保护和传承、利用结合好,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将运河的价值更好地植入到空间形态中,向公众进行更深入的传达。”

  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张环宙说,回望大运河浙江段最初“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使命愿景,如今“还河于民”、“申报世遗”均已基本实现,但在“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方面仍有距离,而这还需要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大运河流域的共同努力。

  “我从北京到了杭州后,看到的运河是繁忙的,也特别有活力。”2024京杭对话“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团成员之一、美籍媒体人James说,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文化智慧之河,也是一条连接世界的友谊之河。(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