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观众更好读懂自然(人民时评)

发布时间:2024-11-10 07:44:05 来源: sp20241110

  在国家自然博物馆认识脊椎动物演进历史,来中国地质博物馆领略岩石矿物的精美奇特,到浙江自然博物院了解珍稀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走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孩子们便开启了触摸生态万象、感受宇宙神奇的科普之旅。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承担着引导观众走近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功能,既是公众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从人们十分关注的天文、地质、生命演化等现象入手,将科学知识娓娓道来,有助于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馆舍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当前,人们的科普需求日益增长、层次更加丰富。进一步推动科普事业发展,需要从增加展览吸引力、提升科普覆盖面以及提高观展趣味性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体系。

  相比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陈内容相对单一,存在同质化现象。让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更加吸引大众,除了努力扩大藏品数量、提升收藏质量,还可以尝试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跨界办展,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比如,浙江自然博物院与河南博物院合作,遴选出有动物元素的文物藏品,打造“文物动物园”,以自然视角解读人文,提升了展出的吸引力。此外,还有一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展览、轻科研的情况。应强化科学研究,进一步挖掘藏品背后的科学内涵,更好吸引和留住观众。

  广义上看,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乃至自然保护区都属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发挥它们的科普服务功能,有助于拓展科普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一些建在大型商业体、旅游度假区的民营博物馆,由于贴近群众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比如,凭借全国唯一的梅杜莎角龙化石以及较为丰富的展览活动,搬进商场的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吸引了更多人走进自然科学。通过政策引导、人才资源支持等方式,补上民营博物馆在展陈内容科学性不足等方面的短板,进一步发挥各种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优势,将形成共促公民素质提高的合力。

  新奇有趣的观展体验,往往能增进科普的成效。在云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一条展示寒武纪生态系统的“海底隧道”,让人们沉浸式感受生命演化的奥秘;在湖北,武汉自然博物馆“梦幻长江”厅,观众可乘坐无轨游览车,借助数字技术欣赏长江流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推动数字化技术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应用,既可以营造参与感,增强互动性,也能推动博物馆科普教育资源广泛传播,从而惠及更多群众。应积极开展多样活动,并总结好经验,推广好做法,让自然博物馆更具趣味性、互动性。

  前不久,由权威机构指导发布的“中博热搜榜”中,自贡恐龙博物馆冲上“热搜”,展现了独特展陈和生动科普对观众的吸引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多措并举发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普潜能,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力量,在厚植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地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9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