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发布时间:2024-11-18 14:45:39 来源: sp20241118

  2023年,“古老文明的现代回声——中国当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意大利举行。

  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们创作的8部管弦乐作品在美国上演。

  2019年,“‘一带一路’《图兰朵》歌剧音乐会”在北京演出。   以上图片均为俞峰提供

  “在小提琴和琵琶的对话中,东西方在五线谱上相遇。通过音乐这一珍贵‘大使’,意大利和中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的两大千年文明聚集在了一起。”意大利《省报》在一则乐评中这样写道。8月10日,“古老文明的现代回声——中国当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小提琴发源地、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举行。这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共同呈现,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首度在克雷莫纳完整演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音乐旋律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掌声。

  音乐是一种超越文化的语言,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不同于音乐表演团体和职业演奏家,作为集创作、表演、教育、科研于一体的高等音乐教育学院,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集群”优势,通过音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音乐教育?我们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思索中创新实践。

  让世界“听见”当代中国声音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是古老的表意方式,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即为歌集。“不学诗,无以言”,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歌(即诗)的交流功能已经体现。今天,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伴随国际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地球另一端的音乐之声,不必踏出国门就能欣赏世界名团的精彩演奏。

  我们应该为这样一个活跃、丰富的音乐舞台增添怎样的色彩?音乐是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自然流露,我们要用富有中华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色,同时与世界接轨的音乐作品发声,让世界“听见”当代中国声音。中央音乐学院多次在海外成功举办中国音乐家新作品音乐会,展示当代中国音乐发展新貌。

  2018年1月,“中国当代音乐——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新作品世界首演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行。这是中国作曲家自中美建交以来首次以集体亮相的方式在美国举办新作品发布音乐会。2019年末,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作曲系教师们创作的8部大型管弦乐新作,包括叶小钢的《美丽乡村》、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等作品由我执棒上演。演出期间,一票难求,巨幅海报登上纽约时报广场大屏。今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重返卡内基音乐厅,与来自中国的歌唱家、器乐演奏家一道,演绎中国当代作曲家最新创作的协奏曲和交响乐作品,包括贾国平的《万古江河》、常平的小提琴协奏曲《未来之境》等。

  音乐作品入耳、入心,音乐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效果才好。在对外音乐演出中,对曲目的选择与演奏,我们有严格的标准。上演的作品既要能表现中国当代的精气神,展现中国人的当代面貌,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能与世界接轨、展现一流技术水平。比如,《愁空山》以李白的诗歌《蜀道难》为灵感,形成圆润悠扬、高亢清脆、雄浑深沉的音乐意境;《美丽乡村》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万古江河》将古筝、竖琴和管弦乐队结合,融合了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语言和技巧;《未来之境》则以小提琴的乐音,奏出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美好希望。

  这些作品或呈现中国地理风貌和民俗风情,或凝结中国特有文化元素,或注重对自然的刻画与内省的浅唱低吟,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追求和表现技法,却有一个共同特征:作曲家借助源自西方的乐器或体裁,以飞扬诗意和饱满想象拥抱当代生活,在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音乐作品的同时,努力探索当代音乐发展的可能性。

  汲取中国音乐传统营养

  在国际舞台奏响中国音符,我们的源头活水来自中国当代音乐家赓续不断的新作,也来自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音乐传统的深入挖掘。作为高等音乐教育学府,我们有责任为音乐家创新发展提供深层次支持。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启动“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数据库”项目,开展了“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传统音乐数字化课件工程建设。学校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总体学科建设规划,以理论研究、作品创作、实践演出、传播交流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融合发展。我们先后举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六届应用民族音乐学国际研讨会”“全国古琴专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组织作曲系教师赴丝绸之路沿线采风,创作了多部民族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

  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实践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传统音乐的音乐元素、旋律特点、音乐结构能够为作曲家创作出更具中国韵味的“华夏之声”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创作灵感。《云韶》《藏》《林香界》《北国风光》等曾在纽约演出的作品,就是中国民族音乐创造性转化的优秀成果。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回到传统和民间汲取创作营养;一方面也要积极化用科技成果,赋能艺术创作,探索多样化音乐表达。中央音乐学院充分利用跨学科的交叉合作,为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献力。比如,章红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传统音乐人工智能化记谱研究——以江南丝竹为例”,通过开发人工智能记谱平台,增强表演中即兴演奏的“韵”和“腔”的人工智能识别,在国内率先采用人工智能保护传承传统音乐。这些对传统音乐特有演唱方法及表达方式的研究,为民族器乐的创作与演奏提供了重要借鉴。

  构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体系

  如果说音乐作品是枝头饱满的果实,音乐教育就是泥土中遒劲的根脉;如果说在国际舞台奏响中国作品的一场场音乐会,是一朵朵翻飞跃动的水花,向海外艺术教育同行介绍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就是开凿出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

  2017年底,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巴德学院签署“中国音乐发展计划”,成立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创设二胡、笛子、古筝等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学位,并建立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乐海外考级体系。更多海外学子得以走近中国民乐,在弹拨中体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悠长、“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铿锵。琵琶专业本科一年级美籍学生阚朵朵是中国民乐爱好者。在老师指导下,她的琵琶演奏技术进步很快,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和巴德学院“中国音乐发展计划”第二阶段合作正式签约,推动中国音乐海外传播与发展进入新的篇章。我们将继续强化教学合作及现有学术交流项目,并在联合培养、交换学习、学者互访、英文教材与学术期刊出版、音乐创作和音乐学理论研究等领域拓展合作。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将世界丰富多样的优秀音乐“请进来”,让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展开对话与交流。

  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牵头创立“‘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截至今年,联盟成员增至66个,遍及61个国家和地区。以这一音乐教育联盟为平台,我们连续多年举办系列音乐国际交流活动。在今年10月17日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国际大会闭幕式音乐会上,各国优秀音乐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出,展示出多元音乐文化的灿烂。

  2021年,联盟发起“古老的回声”丝路青年音乐作品征集活动,收到海内外多部作品。经过专业评审团严格筛选,选出18所中外一流音乐院校推荐的20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并进行3场线上直播音乐会。2020年,由40所中外著名音乐和艺术学院共同搭建的世界音乐学院云端音乐厅,举办了8场以“和平·友谊·融合”为主题的音乐会。2019年,联盟举办5场“一带一路”音乐艺术展演,“‘一带一路’《图兰朵》歌剧音乐会”世界首演。这些活动既展现了古老丝路跨越千年的乐声回响,又为今日丝路音乐发展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在今年8月的欧洲访演行程中,我们与奥地利维也纳环球出版社举行了“从东到西,中国当代音乐走向世界”合作见面会。从今年起,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音乐出版社每年将为15名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出版乐谱,并为中央音乐学院建立网页。为一所音乐学院建立专属网页,对环球出版社而言,尚属首次。从东到西,从中国走向世界,艺术大国、音乐强国需要一批高质量作品支撑,需要整个中国音乐界焕发更加旺盛的创作活力;用音符讲述中国故事,用音乐沟通人心,需要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对外交流。期待我们不断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为彰显大国之大、文化之深和艺术之美贡献音乐的力量。

  (作者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3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