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2:49:08 来源: sp20241216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所谓全面绿色转型,即将绿色转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加以推进。细化来看,《意见》对“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展开部署,提出“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等。
“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志林告诉人民网记者,“城市规划建设的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与促进经济繁荣、改善民生福祉并行不悖。”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邹永华认为,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应贯穿城镇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于已建设完成的城镇地区,绿色规划建设依然有巨大潜力。
邹永华介绍,在已规划完成地区,可以通过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实现转型。
“例如将一些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营造更绿色环保的公共空间;优化公交线路,让更多的居民可以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安装节能设备、改善保温材料等方式减少存量建筑的能耗等。”邹永华举例。
《意见》指出,要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有“减”有“补”有“增”,让“绿色”涌入城市的“毛细血管”。
“城市发展绿色转型要实现‘减量’发展。”刘志林提出,在城市空间格局上,落实紧凑城市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的功能混合水平,城市建设方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已开发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利用效率。同时大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以空间布局优化“换”长距离出行可能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要补齐城市的‘绿色短板’,过去的快速城镇化模式,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邹永华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有必要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建设公园和生态廊道,不仅可以生态环境质量、惠及居民健康,而且可以增加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城市规划如何增“绿”增“新”?刘志林建议,进一步建设完善步行优先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加快“蓝绿空间”的规划建设,增加碳汇以消减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提升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韧性与适应力。
邹永华补充,“绿色发展转型潜力渗透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从各个方面去挖掘绿色发展的潜力,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实习生徐皓萱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王仁宏、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