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观察丨这部经典著作,总书记说要“多看几遍”

发布时间:2024-12-30 03:28:11 来源: sp20241230

英国曼彻斯特,切塔姆图书馆,一张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伏案工作时使用过的长方形橡木书桌,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170多年前,正是在这张木桌前,马克思与恩格斯查阅大量资料,展开思想交流,酝酿了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作。

2018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他说:“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共产党宣言》里有什么?何以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时政微观察》和你一起了解。

——有真理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着一本泛黄的《共产党宣言》,讲述了这个“真理”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原来他吃错了,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当时全译本首印1000册,封面是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像,刚上市就销售一空。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首印的《共产党宣言》标题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在9月的第二版中,这一小错误被更正。

一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翻阅党史就会发现,许多老一辈革命家身上都留下了《共产党宣言》的深深烙印。他们读着《共产党宣言》走上追求真理的革命道路,进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追求真理之路,向来艰难。陕北高原上,青年习近平与友人议论起《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问题。谈到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本各有侧重,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习近平感慨道:“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

多年后,在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这段岁月:“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

17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著作放射着真理的光芒,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旗帜,一直引领我们向前。

——有信仰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走进石库门,在一个放有小册子的展柜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展柜内存放的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是一位父亲藏在儿子衣冠冢里保存下来的。总书记听后,连称“很珍贵”,并关心地问:“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这位共产党员名叫张人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张人亚冒着危险秘密返回自己的老家宁波,将自己保存的党的重要资料交给了父亲张爵谦。

为了保存好这批资料,在张人亚离开几天之后,张爵谦告诉邻居,儿子已不在人世。他还为张人亚立起了一座衣冠冢,棺柩内存放的,就是这些文件与书刊。张爵谦一直默默守护着这个秘密,但是他的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

原来,年轻的张人亚早已因病去世,而他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这批文件,成为研究早期党史的珍贵文献。这其中,就包括今天珍藏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共产党宣言》。

△2021年8月5日,观众在国家图书馆观看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2021年8月5日,观众在国家图书馆观看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光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动摇。”习近平总书记说。

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目的是通过重温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有力量

1925年,郭沫若写下一篇名为《马克思进文庙》的文章,让马克思和孔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孔子对马克思惊叹:“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马克思也深有同感:“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

戏剧化的笔墨揭示了一个道理:作为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启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召开的前一天,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召开的前一天,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示的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示的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

未来并不遥远,经典常读常新。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