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思政课(深聚焦)

发布时间:2024-11-25 07:03:26 来源: sp20241125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中心学校学生在上思政课。   新华社记者 张 龙摄

  以争做守正创新时代新人为主题,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生在“实景体验+课堂展示”中上好思政课。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18日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对学校及教师要“立德树人”“上好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近年来,各地学校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何推进?课程和实践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怎样挖掘?本期教育版关注几所学校的探索实践。

  ——编  者  

  

  武汉大学——

  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

  本报记者  吴  丹

  历时两年,50余名学生参与设计、研发及测试,满载武汉大学学子航天梦的“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飞天。这颗“学生造”卫星为空天信息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实验和教学数据,也为学生开启了科研报国的梦想之门。

  “近40年,一代代武大人奔赴南北极开展科考,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专注科研,传播了和平利用极地的中国主张。”在武汉大学新时代办学成就展上,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朱传宇激动不已。他所在的党支部组织开展活动,在回溯学校极地科考历程和成果中领悟初心使命。

  探索浩瀚宇宙,追寻极地之光……近年来,武汉大学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为突破口,深度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优化教学载体方式,拓展教学时间空间,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导学生在祖国大地上感悟真理力量、强化思想淬炼,努力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

  从“行走的班会”到“行走的团课”,从“新生第一课”到“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思政课走出教室,搬到社会一线,在线上课堂开讲。武汉大学为推动思政课实践活动深化创新,启动了5个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以及14个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4门本科生思政课分别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微视频大赛、“观世界·论中国”大学生论坛、红色资源寻访大赛、“奋斗新时代”主题微视频大赛等全校性专题实践活动……

  如何进一步解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实感和鲜活性提升等教学难点?近年来,武汉大学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设置“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我看十年新变化”等专题,由思政课教师带队,切实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吸引力。与此同时,2023年,在校内外建设30余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常态化协同育人模式。思政课“五融合”教学模式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联系实践、深入现实、促进知行合一贯穿教学全过程,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表示,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在教学方式上守正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助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尹雨佳参与采写)  

  

  华北电力大学——

  根据行业特点完善课程体系

  本报记者  吴  月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华北电力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同学们表演的情景剧,生动再现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克服发电难题、把党的声音及时传递到各地的场景。

  结合能源电力发展史精心设计台词、仔细编排动作,学生用深情的话语讲述红色故事,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准备情景剧的过程中,我们查阅历史资料、反复打磨剧本,在沉浸式表演中被先辈们的精神深深打动。”学生张天哲说。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高质量的思政课堂,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带动学生共情、启发学生思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伟介绍,学校思政课教师着力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学生专业背景,提高针对性;在授课方式上,除了情景剧课堂,还灵活运用小组研学、微宣讲、课堂辩论等生动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在华北电力大学,许多学生学习的专业与能源电力相关。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该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学校着力建设思政课课程群,打造了“思政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其中,“强国电力”“百年电力”“现代电力工程师”等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紧密结合能源电力行业特色,很受学生欢迎。

  从不同历史时期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到电力工业发展的成就、经验和展望,在“强国电力”课上,学生充分感受到党对电力事业的坚强领导,认识到电力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门课的授课老师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还有来自多个其他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我们用鲜活的案例和数据,介绍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授课教师之一的齐郑副教授说。

  思政引领,不止于课堂。汽轮机转子、电磁脉冲模拟器、变电站设备……在华北电力大学校园里,与能源电力相关的设备随处可见,这也是开展思政教学的独特教具。该校还结合重大党史事件设计制作系列“微景观”,学生可以跟随学生讲解员实地打卡,或扫码收听线上讲解。校园空间中,丰富的思政元素触手可及,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

  “将思政课从课堂延展到行业、覆盖至社会,强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动,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可观可触的思政教育资源,感悟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说。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将技能培养与思政资源有机结合

  本报记者  黄  超

  沂蒙山脚下的烟庄村,来了一群大学生“客人”。白天,他们在田间地头给果树喷药、除草;晚上,回村民家交流劳动体验,共学农技知识……这是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次劳育思政课。

  “一周时间不长,但我倾听到农民心声,观察到真实的乡村面貌。”冷链物流专业学生徐奥杰发现,烟庄村每天都会中转大量生鲜农产品,因保鲜问题带来一定损耗。他发挥专业特长,提出改进建议。“村民很肯定,我更加坚定决心,将所学技能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山东商院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课考核体系,劳动实践成绩占思政课成绩的20%,并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榜样引领示范。“除了专业技能实践,还有校园环保、志愿服务等劳动形式。”该校劳动实践中心负责人李永道表示,有了切身经历,学生在课上学理论时,更能把握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现实意义。

  职业院校学生善于动手实践,在此基础上怎样激发他们动脑思考,提升思想认识?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背景下,山东商院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将职业技能培养与思政资源有机结合。

  “根据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科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能更好提升育人效果。”山东商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岳喜表示,学校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主动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形成工作机制,相关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增强。

  如今,依托校企合作,一批大国工匠走上校园讲台,分享职业技能报国的故事,学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学网络的参与教学区网络运维,学食药的开展用药安全宣讲和调研……不少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和社会服务。

  思政课创新实践,课程思政不断探索,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提出新要求,也启发教育部门因势利导、统筹组织。

  据介绍,山东省教育厅专项支持“萌新磨课会”,面向入职3年内、35岁以下职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展示,一对一导师制培养、“找问题”订单式培训。打造“课程思政研课会”,将职教19个专业大类分层次设计课程、集中展示。下一步,将深挖优质思政资源,健全区域内一体化备课和校内集体备课制度,围绕重大主题举办省级示范备课,增强课程亲和力、针对性。

  (刘禹舟参与采写)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协同育人形成立德树人合力

  本报记者  闫伊乔

  “2010年,董天午教授以其个人名义捐赠1010件藏品,在学校和各方大力支持下创建了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如今馆藏达2000余件。”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一堂课上,同学们来到博物馆,仔细聆听建馆故事,了解复杂机器中蕴藏的科学知识。

  这次特别的课程令高二学生蒋林江深受鼓舞。“择一事,终一生。择一物,守一世。董教授对科学的热爱和坚持,激励我作为青年一代,赓续奋进精神,跑出青春加速度。”

  近年来,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加强大中小学衔接贯通,助力思政课全面提升,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完善。“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我深刻感到在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学阶段,打牢学生思想基础的重要性。”该校思政课教师刘志娇说。

  据介绍,2021年,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教工委教委、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共同推进成立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共同体,吸引200多所大中小学加入;“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高峰论坛”已连续举办3届,推出一系列有趣有料、有滋有味的思政微课,努力打通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如何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大思政课的“善用”与学生“善学”有机统一?还须家校社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奏响立德树人交响乐。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给自己找准方向,做好计划,确立一个可持续、能实现的目标。”在一场主题为“以家为舟  乘风破浪”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学生导师、家长围坐在一起,就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如何规划升学展开讨论。

  依托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学校建立了“一课三会”体系。“一课”即大思政课,“三会”即通过与各个高校在课程实践上一体化推进,家长、导师、学生三方参与的新型班会,班主任主导班级治理的导师例会,以及导师参与指导的学生家庭会议。“在十一中学,学生成长有导师,家校协同有导师,导师制度不仅是学校班级治理的主要力量,也是学生家庭教育的助推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崔楚民表示。

  “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提升学好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的需要。”刘志娇介绍,新学期,学校的重点任务是以课程实践推进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4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