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声

发布时间:2024-11-18 10:30:21 来源: sp20241118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如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

  以国家战略需求牵引改革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抓住国家战略需求这个关键牵引,在对接服务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突破点、生长点。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性需求、未来产业等发展需要,结合高校自身基础与特色优势,前瞻布局未来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创增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推动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转型升级“优存量”和“提质量”。

  改革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加强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衔接,完善本科生招生选拔方式,超常规探索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评估遴选和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与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合作,将前沿科技融入一线教学。将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前移到产业一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学术评价体系“破五唯”,探索长周期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文理交叉成果评价和创新团队评价。着眼高校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等痛点问题,推动制度建设、管理体系、要素汇聚、队伍建设、知识产权等系统性改革。

  (本报记者  巨云鹏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

  释放基础研究创新潜力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要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在基础研究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积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在项目研究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选择、科研经费管理、团队人员选聘、参与成果应用转化等方面,要充分授予高校、科研机构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以自主权,释放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创新潜力和活力。

  充分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通过成果转让、购买服务、技术外包、联合攻关等手段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革新和升级。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本报记者  强郁文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国平: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是让科技创新更贴近需求、更贴近实用、更贴近产业的内在要求。要从体系建设着手,强化企业在相关科技项目决策中的话语权,引导企业向创新链前端发力。此外,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我国前沿科技行业发展生态。

  通过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决策的机制,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展研发创新。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与国际竞争,能够依据前沿需求,找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进的方向,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机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企业出题、共同解题、企业验收”等新型组织模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要鼓励我国科技领军企业以自主创新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助力我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

  (本报记者  徐  靖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

  进一步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打造人才“聚宝盆”。人才平台是有效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抓平台就是抓人才工作。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统筹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不断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加强创新人才引育,构筑人才“蓄水池”。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要着重加强创新人才自主培育,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本土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完善海外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以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人才资源。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凝聚发展“原动力”。人才评价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中心的人才工作导向,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更好保障人才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营造更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本报记者  王崟欣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9日 1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