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0:25:28 来源: sp20250104
在世界遗产的石窟寺门类中,我国石窟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现有石窟寺近6000处。
“在中国所有的石窟寺里,麦积山石窟保有的泥质塑像年代顺序最久远、最完整,绘塑技艺十分高超。”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介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其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营建,现存洞窟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壁画近千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麦积山石窟坐落于甘肃天水市区东南约30公里的群山之中,一座座窟龛分布在距地面20米至80米之间的崖壁之上,远眺层层相叠,“形如农家积麦之状”,因此而得名。2014年,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麦积山石窟的另外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是中国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逐步中国化的重要转折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将记者带入第74、78窟,窟内交脚菩萨和思惟菩萨的一铺三身组合具有典型的犍陀罗地区风格,但窟形却仿照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筑造型,是外来文化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张铭说,因为地处中国石窟走廊的“十字路口”,麦积山石窟在1000多年的营建历史中,融合吸纳、包容并蓄、不断创新,各民族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印迹随处可见。从早期较为生硬的“你之造像,我之建筑”的“混搭”,逐步转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融合。
给很多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麦积山石窟中那动人的“东方微笑”——第133窟的小沙弥,神态天真微笑迷人,令无数游客驻足;第44窟一佛二菩萨组像,主尊佛像有着温情脉脉的笑容,被誉为“东方美人”。这些穿越千年的微笑造像,成了麦积山石窟标志性的文化IP。
历经千年沧桑,麦积山石窟的保护面临挑战。特别是林区多雨潮湿的气候给石窟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塑像和壁画容易出现空鼓、开裂、脱色等病害。
早在1953年,国家就专门成立了麦积山石窟管理机构,随后实施了加固工程,基本解决了危及石窟寺安全的严重险情。近几十年来,经过加固、修复、渗水治理和生物防治等保护措施,古老的麦积山石窟转危为安。石窟保护也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转入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
“2017年麦积山石窟整建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后,文物保护、研究、弘扬等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李天铭对近些年麦积山石窟寺的保护进展如数家珍——
文物保护方面,在继承传统修复工艺的同时,将更多新技术、新材料融入保护、监测中。比如,在第28、29、51以及80窟塑像壁画保护修缮中,广泛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激光拉曼、便携式红外、便携式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分析仪器开展塑像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的分析研究,为保护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文物研究方面,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洞窟的实景三维纹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来实施石窟寺考古测绘工作;借助多光谱成像技术,使得漫漶不清的千年题记和壁画清晰可辨;运用X光拍摄与内窥镜,使造像内部的结构与隐藏信息得以清晰展示。
弘扬展示方面,借助计算机、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推动麦积山石窟更好地“走出去”“活起来”,打造出自主IP“云上麦积”,为游客提供全景漫游洞窟参观的线上平台。通过3D打印技术,将麦积山石窟的代表性龛像进行等比例复制,实现了麦积山经典造像和洞窟的异地亮相。这一尝试在去年的“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中,获得观众好评。
“目前,我们正在对麦积山石窟的保护规划和管理规划进行修编,通过多规衔接,合理完善保护区,突出文物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重现自然与人文的互动关系,深化价值挖掘与阐释建构,以符合石窟寺整体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的发展需要。”李天铭表示。
(本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