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22:24:26 来源: sp20241221
“冲锋号”文艺轻骑队正在为驻训官兵演出。王欣龙 摄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烈日炎炎,驻训场宿营区热浪滚滚,第82集团军“冲锋号”文艺轻骑队每一个节目表演完毕,官兵们随即提出新的要求。
这支文艺轻骑队由通信兵、话务员、驾驶员、炊事员等组成。近年来,他们深入练兵备战一线,一路行来一路歌,累计巡演170余场,行程两万多公里,深受基层官兵欢迎。
队员郑雨杨至今记得,到某工兵部队的那次演出,就在野营帐篷前的一片空地上。当时,一支舞跳罢,天就黑了。
暮色四合,渐渐看不清台下官兵的面孔,正在台上表演的郑雨杨以为自己唱完这首歌,演出就结束了。这时,一名战士找来手电筒,向郑雨杨投来一束光。很快,两束、三束……越来越多的官兵拿着手电筒,有的打开手机灯光,把整个舞台照亮了。
“那是我的高光时刻。”郑雨杨说,那天晚上,官兵们一直热情地举着“光”,最后还和队员们一起歌唱,原定75分钟的演出,足足演了120分钟。
驻训场一块平整的小土堆、密林里的一顶大帐篷、用空弹药箱堆起来的小平台……没有专业的灯光,没有绚丽的舞美,却承载着“冲锋号”文艺轻骑队为兵服务的真诚和热忱。
去年的一天,轻骑队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演出时,现场突然刮起了大风,沙子打得人几乎睁不开眼,但台下官兵们无一人离开,反而更加热情地呐喊鼓掌。演出结束后,队员们被意犹未尽的官兵簇拥着,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
正是这个小小举动,让队员们体悟到被认可、被需要的感觉,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为什么叫‘冲锋号’?”
“因为要冲锋在一线,吹响强军的文艺号角。”面对记者的提问,轻骑队队长郭娅朗声答道,“很多人都问我,在文化快餐风行的年代,还需要文艺轻骑队吗?我的回答是,只有来到官兵身边,才知道他们需不需要。”
无疑,官兵们是需要的。谈起这个话题,郭娅有说不完的故事,她最难忘的,还是刚加入轻骑队时的一段经历。
那天,轻骑队到某训练基地巡演结束后,听说30公里外还有一个小塔台,郭娅和队友便赶过去演“第二场”。
“现场观众只有3个人、1只军犬。”郭娅清楚记得,当自己高唱《祖国知道我》时,对面一名老班长眼眶湿润了。那一刻,她读懂了老班长,也读懂了一茬茬队员为兵服务的初心。正是这份初心,支撑着她走到了今天。
在队员们看来,下基层的“累”不叫累,创作的“苦”才是真的苦。怎样让翻山越岭送去的节目,真正走进官兵心里,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他们发现,观看演出时,很多官兵都随身携带手机。节目演得好,队员们就能看到官兵热烈的目光;演得不好,大家的头就低下去了。
“很多官兵喜欢刷短视频,喜欢‘短平快’甚至纯粹搞笑的作品。我们的节目既要传播强军思想,还得官兵喜闻乐见,难度不小。”采访中,队员们谈到了创作的艰难。
“鲜活生动的故事,坐在办公室是编不出来的。只有扎根官兵中间,才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组骨干董成刚说,有一次,领导让他以“奋斗强军”为主题,编写一个反映基层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情景剧。他前后写了4稿,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吸引力”。
为了寻找灵感,董成刚多次到各个单位采风。终于,官兵手中的3块石头,让他找到了创作的方向。
“这块白色的石头,是我参加国际维和时,一名非洲小朋友赠送的,我叫它‘友谊石’;这块红色的石头,是我在朱日和演习时,在荒草里捡来的,我叫它‘战地玫瑰’;这块带斑点的石头,是我在某训练场夜训时,无意中发现的,我叫它‘满天星’……”随着主讲人拿着3块石头走上舞台,3段感人的故事随之呈现。
演的都是身边人,讲的都是身边事,这台情景剧引发官兵强烈共鸣。
和董成刚一样,许多队员渐渐摸到了创作的门道。轻骑队编曲白洋写过很多原创歌曲,最“火”的一首叫《冲》:“我要冲向障碍场,飞过高板墙,和我的极限去作较量;我要爬过铁丝网,征服单双杠,用行动实现强军梦想……”这首讲述跑400米障碍的歌曲,因为节奏感强、“兵味”十足,迅速在军营流行开来。
“贴近官兵,兵说兵话、兵讲兵事、兵诉兵情,才是文艺创作的‘流量密码’。”郭娅介绍,这些年来,轻骑队创作了80余首歌曲和数十部情景剧、小品、相声等作品,有的网络点击量过千万,有的在集团军官兵中间广为传唱。
去年,轻骑队到某旅演出,他们创排了一堂名叫《再胜利一次》的文艺情景课,采用与先烈穿越时空对话的方式,并辅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该旅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参与全歼美“北极熊团”的战斗场景。
演出结束后,队员们收到了几张战士手写的小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以前知道我们单位有这段光荣历史,今天,我更加理解这段历史的意义。谢谢你们!”
“入伍马上满两年了,原来我一直纠结是走是留,现在我决定留下来……”
看罢,队员们流下了眼泪。
“我们温暖了官兵,官兵也给了我们回赠。”郭娅说,队员们坚信,自己身上的点点微光,终会聚成军队基层文艺的“星星之火”,在奋斗强军征程上,燃烧得闪耀而热烈。(李静阳 李琳 姚欣彤)
(责编:黄瑾、王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