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0:00:05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西宁9月4日电 题:“生态+”“气象+” “孔雀西北飞”支援建设新型研究型理工大学
中新网 记者 张添福
“青海理工学院已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
9月,迎新季。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理工学院,发布视频,欢迎首批新生报到。
从设想、筹建,到批复、招生、开学迎新……青海理工学院首任院长贾叙东,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图为青海理工学院首任院长贾叙东。张添福 摄青海理工学院2019年开始筹建,202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重点打造高原生态环境科学、新材料与新能源开发等学科群,突出“生态+”“气象+”“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特色,按照“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办学目标,官方提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西部新型研究型理工大学。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我没想到,筹建一所大学,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难。”贾叙东日前对 中新网 记者说。
贾叙东原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3月,“孔雀西北飞”的贾叙东挂帅筹建中的青海理工学院。
“那时,这里还是个工地,但学校的框架都有了。”如今,站在既有传统文化浸润,又不失现代建筑风格的崭新校园,贾叙东不无感慨。
图为6月21日拍摄的青海理工学院。 张添福 摄“我觉得教育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贾叙东说,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都有国内对口高校的支援,而筹建中的青海理工学院,由南京大学牵头,形成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3”组团式对口支援格局。
作为牵头单位,南京大学要派人,担子落在了贾叙东身上。
贾叙东说,筹建一所大学很难,但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给了自己勇气,“在这里见到每一个人,我都想感谢、感恩。因为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做这件事,前面还有很多人努力。我们只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
“新的大学,需要有人来帮助,”贾叙东说,每个单位,都要靠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这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在人才引进时,我慢慢感觉到跟高原相关的学科,青海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这里俨然是一个大的实验室。”贾叙东深有体会。
人才引进,贾叙东都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到青海来?
6月27日,青海理工学院以首次本科招生为契机举办了2024年校园开放日的活动。薛蒂 摄青海理工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铁喜,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态气象交叉领域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通量估算。
陈铁喜对贾叙东说,“我现在主攻高原生态气象,而在青海工作,就如同始终身处实验室。”
此前面试一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士,其研究领域亦跟高原生态气象有关。贾叙东对面试的博士说,“做这方面研究,青海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
从事智慧能源系统及智能化、储能技术、多能互补系统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李正贵现担任青海理工学院工学院教授。青海是中国新能源发展高地,事业发展空间,正是李正贵愿意到青海工作的原因之一。
“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一些教师,为了自己的事业,愿意留在青海,”贾叙东说,“大家的事业都跟青海紧密相关。”
“黄建平院士就像天上掉下来的,我们感觉捡到了一个宝。”贾叙东还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意外“收获”。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曾在西宁七中就读,拥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很乐意为家乡作贡献。”贾叙东说,黄建平院士兼职担任青海理工学院教授,首次在青海理工学院作报告,主题便是“怎么建世界一流学院”。
引才难,留才更难。而通过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贾叙东说,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我们引进了二十二位银龄教师,他们对年轻教师的帮助,对学科建设的规划,都在传帮带。”
“银龄教师是种子,不要把他们当粮食吃。”有人如是对贾叙东说。对此,贾叙东亦深有体会。
贾叙东说,青海省推出的“昆仑英才”项目,给予学校大力度的支持,“这些政策非常特殊,在一些内地高校也是很难得的。”
有人说,青海经济欠发达,为何还花那么多钱新建一所大学。类似的话,贾叙东亦有所闻。在他看来,青海省缺少一所理工类高校,“办学是百年大计,要从长远来看。”
“如我们学校的大气学科,是青海省高校内首个高原大气学科。将来出了成果,这不仅是青海的,还是世界的。”贾叙东说。
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工作队领队、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王凯介绍,江苏不断深化人才支援和智力支持,加强两省教育系统的交往交流交融,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给予青海全方位、全省域支持,把教育援青工作打造成江苏对口支援协作的一张“金名片”。(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