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4:03:25 来源: sp20241126
【新时代好少年】
站在属于自己的百米赛道,低头看着比赛服上印刻的国旗,陈妤颉用右手指向那里,然后起跑。“那一刻我心无杂念,那一刻我充满力量。因为,国旗就在这个位置;因为,我代表的是中国!”
今年8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比赛中,未满15岁的陈妤颉获得了100米、200米两项冠军,其中100米比赛以11秒56的成绩追平自1982年以来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ISF)18岁以下赛会纪录。
2008年12月出生的陈妤颉,是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的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近年来参加世界、全国、省市比赛20多次,获冠亚军近70次。
或许因为父母都是运动员,陈妤颉从小就非常喜欢运动,练过跆拳道,也打过网球。小学五年级参加校运会时,陈妤颉出类拔萃的奔跑速度引起了学校体育老师的注意,老师认为这孩子身上有着不可多得的短跑天赋,建议她专注练习短跑。就这样,陈妤颉改换了赛道,站在田径场上,爱上了跑步,爱上了和风比速度,向前“一路狂奔”。
兼顾学习与训练,陈妤颉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去宁波体校走训。比天赋更出众的是意志,日日夜夜的“奔跑”后面是太多不为人知的“跌倒”,所有的困难都不能阻止她训练的脚步。“自她训练起,就没有请过一次假。腿部受伤时,她就在边上做摆臂训练和力量练习,一切努力只为更快更强地奔跑。”她的教练、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的吴亚存说。
“作为一名运动员,我每天要做无数个动作,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无数个动作里的三个。”在10月19日举行的2023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陈妤颉率先出场。她真实的讲述吸引了无数目光。
“第一个,是摆臂。”因为11岁时从网球转到短跑,陈妤颉的身体形成了肌肉记忆,跑步时摆臂总是外翻,摆臂不规范就不能把速度发挥到极致。要想纠正,只有不断重复,建立新的肌肉记忆——前摆臂到鼻子高度,后摆臂超过身体躯干,左右摆动幅度不超过身体中轴线。陈妤颉说:“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我每天会练上几百次,到现在我应该练过十几万次吧。”
让人没想到的是,陈妤颉说的第二个动作居然是呕吐。“是的,你们没有听错,是呕吐。”技术上的短板可以练习,体能极限的突破却难得多。陈妤颉的速耐训练强度比别人更大、要求更高。快速高抬腿,一般要求做40秒,她要坚持1分钟;200米全速跑,一般人跑4组,她要跑6组。一组200米速耐训练的感觉就好像正常人憋气一分钟的同时加做50个俯卧撑,大脑的缺氧和身体的负荷会达到极限,甚至会导致呕吐。“吐着吐着就习惯了,吐完继续跑。”陈妤颉说。
有不少运动员在赛前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小动作,它能帮助自己稳定情绪、保持亢奋。陈妤颉也试过各种动作,都觉得别扭。“直到今年8月22日,我第一次出国比赛,站在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响的那一刻,我下意识地做出了手指胸前国旗这个动作。”陈妤颉找到了力量。
9月12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在宁波传递,陈妤颉作为第四棒火炬手跑出了她最“慢”却最有意义的100米。“这是体育精神的传递。”她说。
(本报记者 曾毅)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9日02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