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36:13 来源: sp20241118
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之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日前在上海总装下线,标志着我国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首次走完基于正向设计的制造全过程。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近日实现双线铺轨贯通。作为中国高铁的欧洲首单,匈塞铁路建设采用欧洲铁路标准,是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实现对接的首个项目……这是中国制造的高光时刻,也是大国重器硬核实力的真实写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标准与质量“双轮驱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标准如同质量的“尺子”,标准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牵引。当前,我国制造业领域标准实施水平如何?怎样加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标准引领,大国制造捷报频传
“‘五一’假期,我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用来接送孩子上学。骑起来确实很方便,但不知电池是否安全、耐用。”家住福建省泉州市的王华杰说。
像王华杰一样,不少人心中有着类似的疑惑。
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超过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国内主要品牌电动自行车新车型中,配备锂离子蓄电池的比例超过20%。
近日,《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技术规范对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了明确。专家认为,该技术规范作为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规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将促进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实际上,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过程中,标准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5G创新发展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24年度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的通知,积极推进5G轻量化标准进程,构建涵盖基站、终端、通用模组等设备的全系列测试标准体系。
在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达3.2万亿元以上,培育了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年来累计发布智能制造国家标准408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8项。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大国制造捷报频传。
单忠德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标准引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扎实推进稳增长、转方式、增动能、化风险,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2、完善体系,实施水平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呈现供需两旺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产销量分别达到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标准支撑。2020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抓紧研究有关政策措施,推动完善技术标准,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更好满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今年以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较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紧跟高技术产业发展脚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以标准引领支持企业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以来,各地方各部门积极以高标准促进高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开放、深化高效能治理、塑造高品质生活,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家标准共44499项,国家标准样品共4164项;共批准设立75类行业标准,备案行业标准80828项;备案地方标准69709项。其中,工业领域标准更加聚焦关键技术和新兴领域,国家标准总数达到35000余项,有力推动了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
“先进标准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郭晨光说。我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自2018年开始实施,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评出高水平的企业标准,企业通过对标标准评估出本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所处的行业水平位置,找到差距和改进的方向,促进行业全面提升质量,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截至2023年底,新增标准“领跑者”近1400项,覆盖893类产品及服务。
在推动标准国际化方面,中外标准一致性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为96%,工程机械、化工、铁合金等装备制造领域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
与此同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认为,当前,我国在质量标准方面还存在标准不统一、重要环节和领域缺乏标准、标准规范体系不权威等现象,亟待整合各方面资源着力加以解决。
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标准在释放优质产能、扩大对外开放、支撑产业稳链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工业机器人、北斗规模应用等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批标准稳链标志性项目,加快研制关键环节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向自主标准转化,不断健全完善我国标准体系。
3、久久为功,打好政策组合拳
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七部门联合印发《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围绕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回收循环利用三方面布置标准提升工作任务。
方案提出,到2025年,完成制修订重点国家标准294项,2024年和2025年分别完成129项和165项,标准体系更加优化完善。
“我们将加快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升级,抓紧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家电及工业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对设备、产品的技术指标、能耗、能效等提出强制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司长刘洪生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用好标准这个“指挥棒”,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完善绿色设计标准、再生资源回收等标准,推动更多中国产品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长远来看,加强标准引领,应久久为功,打好政策组合拳。
在数据领域,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将建立健全国家数据标准化体制机制,研究成立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指导我国数据标准化工作,加快研究制定一批数据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
在低空经济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建立贯穿低空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行支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标准体系,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建设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专家建议,加强标准引领要长短兼顾,强化制度和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支持行业协会、企业个体、专家学者等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推动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应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和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发挥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标准的牵引作用,有序推动标准落地实施。
(本报记者 刘坤)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