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浓浓年味 贺新春佳节

发布时间:2024-11-27 16:33:29 来源: sp20241127

  当马路两侧挂起了红灯笼样式的街灯,行道树披上了闪亮的灯球,整个城市被装点得红彤彤、喜洋洋时,我们知道,春节到了!如今,游园、逛庙会,电影院、博物馆里过大年,城市里的新年活动越来越丰富、现代、富有文化味。

  让我们跟随作家的脚步,走进一座座城:感受哈尔滨的冰雪魅力、星城长沙的烟火人气、古城太原的文化底蕴、重庆街巷的浓郁年味……在一座座城里,品年味,赏年景,同贺新春佳节!

  ——编  者  

  

  家的味道  年的味道

  阿  成

  一进腊月门儿,哈尔滨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年货了。首选是各种冻菜,还有必不可少的冻梨、冻山楂、冻柿子。炒好的瓜子也可以冻上,什么时候拿出来吃都是脆的。还要事先包好饺子、黏豆包、年糕、枣馒头、糖三角等等,准备好整个正月够一家人吃的美食。早年寻常百姓家大多没有冰箱,就把这些年货放在户外的大缸里冻,再在上面埋上雪,这样拿出来吃总是新鲜的。即便是今天,许多人家依然还是用这种方式。

  记得少年时,母亲包饺子的时候,邻居的大婶儿们都过来帮忙。和好几盆饺子馅儿,今天帮你家包,明天帮她家包,妇女们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儿。包好了饺子,一盖帘一盖帘地放在外面冻上。准备过年的面食当中,母亲还会格外做面刺猬(刺猬的嘴里含上一枚铜钱)、佛手、枣花篮儿。这都是从我母亲的母亲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手艺。即便是到了智能时代的今天,我依旧做这样的传统面食,不消说这是向母亲致敬,也是向悠久的文化传统致敬。

  家家户户也开始准备春联。哪一个百姓大院儿里没有“秀才”呢?这时正该秀才大显身手了。七紫三羊,歙砚徽墨,笔走龙蛇为众邻居写春联:“梅花开五福,竹叶报三多”“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这家家户户的春联哟,处处彰显了诗国之美。

  尽管家家都准备年夜饭,内容上诸多相似,但是风骚各领。除了各种美味佳肴,大年夜,父亲一定会给孩子们做拔丝土豆和炸土豆条。脆脆的土豆条炸好后撒上白糖,跟现在快餐店里卖的差不多,甚至更好吃。此外还有炸茄盒,这是我家过年的保留菜,香喷喷的,一直传至如今的大年除夕。家人团聚的餐桌上,一定要有红肠,红肠红肠,寓意红红火火、鸿运长久。有人喝白酒、啤酒,有人喝秋林公司独家生产的甜甜的黑豆蜜酒。即便到了今天,这种甜酒依然傲立在哈尔滨寻常百姓家的家宴上。孩子们喝什么呢?北冰洋汽水。当然,而今春节供孩子们喝的饮料就更多了。这就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除夕,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除夕的饺子有三种馅,一种是白菜馅的,白菜者,财也。一种是韭菜馅的,寓意长长久久。另一种是芹菜馅的,寓意一家人新的一年,要秉持勤勤恳恳的家风。有的饺子里面要放上硬币、糖和枣。钱是有财运,糖是甜蜜,枣是顺顺当当。谁吃到了,老爸还要额外给个小红包呢。

  儿时的除夕,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守岁。这时候,父亲照例讲家史和家训。一边喝茶水、嗑瓜子,一边讲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故事。孩子们要是困了,母亲会把冻梨、冻柿子、冻沙果放在凉水里缓上。吃一口,又甜又凉,人顿时精神起来。记得父亲常说:“一分精神一分财,十分精神抖起来。”而今,我照例要给我的孩子们讲我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故事。

  斗转星移。现在很多哈尔滨的年轻人喜欢在除夕的晚上,逛一逛风情万种的中央大街,去琼楼玉宇似的“冰雪大世界”游玩。“雪飞当梦蝶,风度几惊人。”雪款款地下着,踏雪的年轻人伸出手来,让精巧的雪花一片儿一片儿,落在手心里。这纤美如翼的雪花里蕴藏着你的梦啊……

  不少外地游客也跑到哈尔滨,体验一下“滨滨”“妮妮”冰天雪地过大年的别样风情。冰雪大世界更加妩媚妖娆,展示着冰雕雪塑的万种之美、千样之奇、无穷之妙,让冻得直淌清鼻涕的游客们挪不动步啦。在《我爱你塞北的雪》歌声伴随下,人们在雪地上打滚、坐雪爬犁、泼雪、拍照、撸串儿、吃冰棍、放烟花、观赏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一起欢天喜地过大年。

  红灯笼、中国结,参差错落,铺天盖地,这不夜的雪国冰城哟,与星汉交辉,与天宫媲美。恰是瑞雪纷飞时,万紫千红的火树银花,把寻常百姓对未来的期许和梦想,装点得那样绚丽多姿。

  

  年味漫星城

  马笑泉

  趁着周日,陪女儿去小区临街门面理发。店里坐满了人。店主捉着胖鲫鱼般的电动剪,正忙得不可开交。因为熟识的缘故,他答应尽快给女儿剪。又言,过几天就关店回常德,元宵节后再回来。

  无论是新年前扎堆理发导致价格上涨还是正月十五后重新开张,我都不意外。全湖南皆如此,不独长沙。虽然发型年年翻新,一些古老的习俗和规矩仍在延续,雷打不动。比如,提前备好给长辈和晚辈的大小红包。

  女儿睁大眼睛,看着镜子,严密监督理发师对她那头秀发的处理,并随时提出意见。趁这个空当,我转到隔壁超市去取快递。超市主人是一对八〇后夫妇,生了三个娃,还把一间小门面扩展成了两个门面兼带在屋后开辟一个快递驿站。走进去时,有人正问他俩春节开不开门。女主人坚定且大声地说,开门!

  长沙有许多像他们这样从湖南其他市州过来的小生意人,凭着拼劲和韧性在省城扎下根。今年,他俩打破回乡过年的习俗,把父母从大山深处接到省城,定要接住春节这波营业流。因为有他们,整个春节假期,走在长沙任何一条街上,你不用担心买不到一瓶水、一个拜年大礼包,或者吃不上一碗粉。当然,美甲店或手机维修店大抵会关门,但事关饮食和娱乐的部分,始终热腾腾地冒着烟火气,让每一个留在这里过年的人感到安心。

  回到家中,妻子正背靠沙发坐在烤火箱上。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整个春节期间基本上是坐在古城武冈半人高的火柜里度过的,身下不是导热的云母板,而是一大盆燃烧着乡愁的炭火。她正在手机购物软件中殷勤添货,迎接即将到来的“年货节”。

  购买年货仍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兴奋点,只是方式大不相同。三十多年前,每到年关,下河街一带,摊位如龙,人声鼎沸,连藏在湘江深处的鱼虾也忍不住探出头来。二十多年前,高桥批发大市场在南面崛起,各个省份的特色年货汇集于此,品种之新鲜繁多,让提着篮子网兜从票证年代一路走过来的长沙娭毑们目不暇接惊叹连连。如今娭毑们依然会在年关将近时云集高桥大展身手,只是篮子网兜普遍换成了拖车,而且有儿子女婿们开车接送。新一代当家的年轻主妇们,则更喜欢安坐家中,在轻巧的滑动与点击中从容选择从世界各地汇聚网上的年货。年味,在网络上已先行一步漫溢开来。

  下午我收到了饭店经理的微信,再次跟我确认年夜饭的时间和菜单。一个月前我便预订了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半这个时段的年夜饭,至于晚上七点到九点那个时间段,难以插进。我选择这家并不算近的饭店,是因为菜单十二味佳肴富有长沙特色,深得我心。十二道菜中自然少不了一条全鱼。过去家中除夕夜食鱼,头尾不动,只吃一面,初一当天再翻过来,看上去又是一条整鱼,寓意年年有余。如今只要家人团聚,吃得开心,长辈们也就心满意足,不再过多讲究这些细节。想起小时候大年夜妈妈和外婆在厨房里忙碌,那时物资尚不丰裕,八大碗是常例,上十道菜已是殷实之家。小辈们闻着香气开始咽口水,我心中则生出一抹难以言说的惆怅。有些场景还能延续,有些场景却一去不复返。

  去年春节,众多外地游客涌现长沙街头。那些习惯回老家过年的新长沙人,笑称自己是腾出地方给客人们过年。世居本地的长沙老口子,则宣称自己从未见过这么多外地客人涌入星城过年。

  长沙以流光溢彩的夜生活和众多网红打卡地吸引四面八方的客人。糖油粑粑、臭豆腐、梅菜扣肉饼,还有届时动辄需要排队五六十桌起的各大湘菜馆,共同传递出延续传统又富有新意的长沙年味。在此,我想温馨提醒一下:外省的朋友们,倒不必定要在人潮汹涌的黄兴路、解放西路、坡子街、太平老街、西文庙坪等地扎堆,湘江两岸六个区,大街小巷里有无数充满烟火气的餐馆和旅店在向你伸开双臂。长沙,不仅仅是不夜城,也不仅仅是网红城,更是你在街上拐个弯便能寻到餐馆、小超市和整洁公厕的日常舒适之城。

  

  挂上了红灯笼

  蒋  殊

  一股浓烈的醋味袭来时,才意识到前面已经排到大街上的长长的队伍是打醋人的队伍。我没有多么爱吃醋,但每遇到这支队伍,总会被感染得加入其中。一直觉得,这些寒风中排长队打醋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吃醋人。他们不去超市购买包装精美的产品,而要拥到一个简陋的醋坊排队。他们手拎一两个空壶,有人干脆拎着刚刚喝完的容量达十升的矿泉水桶,进店后隔着柜台递过去,看店员从大缸中将醋一勺勺舀出来,并顺着那只被醋浸泡得发黑的漏斗畅快灌入。

  醋味,好足。平常的饭桌偶尔空了醋壶,倒可以在家门口的超市买一袋简装款将就,但过年必得亲自到场,打一壶宁化府的老醋。自己吃,给老家的父母带,当然也寄去远方。包装简陋,因此收货人必是真友人。

  排队时遇到熟人,便要攀谈一阵,女人必然要从“准备好没有”“烫头了吗”这些闲话切入;而男人会从“要回老家吗”过渡到“多好啊,可以放炮了”这样的小欢喜。

  年味,就从这满街弥漫的老陈醋味道中拉开帷幕。

  工作的人照常工作,会议甚至多起来,手上的活也紧起来,每个环节都会挂一句“再不办就过年了啊!”每个人都很忙,但这忙碌中必须穿插一些必不可少的聚会。普通朋友间趁着年前聚一聚,喝一顿短暂告别、除旧迎新的酒。

  街上的车流,变戏法般一天少过一天,最终街道畅通得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些恍惚。城市突然间就焕然一新了,街道两旁总是满当当的车位齐刷刷空出来,路两旁树上不同造型的红灯笼争先恐后挂出来。

  大门、小门,单位门、家门,一副副红彤彤的对联登场亮相,迎来属于它们的高光时刻。

  有零星的鞭炮声传来。

  有密集的锣鼓声传来。

  离过年还有一周,钟楼街上的龙狮表演已经摆开阵势。队伍中,就有“过年好”三个字隐隐约约传来。

  我是参加工作之后,才在太原这座城市学会问候“过年好”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祝福。访亲拜友的同时,便要一路感受这座城市的年味:公园的灯会、图书馆的书香、古城的诗意、剧院的好戏、商圈的诱惑、城郊的秧歌队……

  还有新鲜的吗?

  “来哇!龙年龙城,打卡百座博物馆!”一声纯正的太原话喊过来。

  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时,太原市文物局就已经吆喝上了。此时从忙碌中抬起头的人们一阵豁然——太原近年来一直在打造“博物馆之城”呀!于是自然跟着数一数,再去最新的看一看。

  也才发现,在进入2024年之后,太原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已经有两座博物馆相继亮相。一座是太原稻田民俗文化博物馆。从民间收集来的一千多件代表晋商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老物件整装亮相。

  另一座,就是代号101的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这座开馆不久的博物馆,是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晋阳古城遗址是国内唯一可以完整展示唐代都城布局的大型文化遗址,是太原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

  走过馆内五个篇章,就是太原沧桑而辉煌的文明之旅。时空在这里是静止的,也是流动的。晋阳古城的宏大建造、汉代城内的火热生活、晚唐时期的三晋艺术、锦绣太原城的今日盛景,像城内那一泓汾河水,逶迤而来。

  自公元前497年筑晋阳城至今,太原这座城历经水与火的洗礼,已经走过两千五百多年。

  啥也不说,去打卡!向这座城市一代代创建者、保卫者与推动者们,问一声“过年好!”

  

  锦绣社区新年景

  汪  渔

  距离锦绣城几百米,有一个城市轻轨的出入口。

  从这里进去,搭乘轨道交通向南,几分钟便能到达重庆市区。那里有两江汇流的朝天门、星光四射的解放碑、气象万千的洪崖洞;向北,是朝气蓬勃的两江新区,以及开阔无边的原野。

  从这里出来,目标只有一个,所有的脚步,都指向重庆郊外新城的家。

  腊月里,刚到出口,就遇上刘老伯也要回家。

  锦绣城是拥有五万人口的大型社区。我对社区里的大多数人,茫然如同对社区里数不胜数的窗口,无论灯光熄灭或是亮起,我都无法猜到窗口后面的故事。然而,我对刘老伯却很熟悉。刘老伯原是乡镇企业负责人。他在农村老家有房子,锦绣城也有房子,乐意住哪就住哪。刘老伯为人热情,许多人熟悉他,他也认识许多人。

  眼见刘老伯背上背的手上拎的东西不少,我连忙帮他分担,边走边聊。他说往年都在乡下过年,今年因为孙子要回重庆,就提前回了一趟老家。说着说着,他把背包放在地上,翻出一本发黄的抄本。“这是我们刘氏家谱。”他指着谱上工工整整的毛笔小楷,开始了自问自答。

  “家谱是书吗?是路,一条子孙后代回家的路!”

  “为什么过年找回这本家谱?要用它告诉孙子,无论走多远,也要到乡土中去寻根。”

  见我对他的话很是赞同,他昂首阔步起来,我们很快走到锦绣城门口。

  “呀,大变化,大变化!”刘老伯有些惊诧地停下脚步。他是腊月初回的老家,一阵子没见,社区门口的广场上已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颜色鲜艳的帐篷占据了整个广场,政府部门组织的“年货节”吸引着无数人。

  刘老伯说:“我们也看看热闹!”他一个帐篷一个帐篷检视,很是自得地辨认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彭水香椿酱菜、紫苏油,江津麻辣鱼调料、花椒原浆油,铜梁茶树精油、葛粉,石柱莼菜、黄连,万州烤鱼调料、蒸饭木桶……

  我想早点回家,两次扯他衣袖,他才依依不舍走进社区大门。社区那棵高大的黄葛树依然葱翠,树下的矮几还在,几把竹椅还在,椅上的几位老朋友也在。其中一位姓李,北方人。因为被公司长期派驻重庆,爱上了重庆,就不打算离开重庆了。他有个爱好,在网上写玄幻小说。写累了,便到黄葛树下请人喝茶,跟人聊天。

  但见刘老伯一一打过招呼后,很快对小李说出一句:“你今天的茶变了!”他以前请人喝茶,无非四种:玻璃茶(白开水)、沱茶、素茶(绿茶)、香片(茉莉花茶)。小李用怪腔怪调的重庆话回答:“小船要过千帆浪,大水不淹自家人。不是到龙年了嘛?龙年,喝龙井呀。”

  嘻嘻哈哈声中,我们经过22栋楼房。刘老伯远远吼了一声:“余九千,余老板!”

  余九千近几年服务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忙到年底回家,带回了年货。只见他的妻子,专程下楼来接他。余九千的儿子,举着个气球跟在他身后,咿咿呀呀念着“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骑马马来坐轿轿,走进锦绣城,到处绕绕。”

  “到处绕绕”,也说出了我的心思。

  好不容易走到刘老伯家,他老伴和孙子已迎在门口。孙子在境外念了硕士念博士,两三年没回重庆过年了。他孙子说:“我回来看烟花,去年除夕没看成,遗憾了一整年!”

  去年除夕之夜,在朝天门,在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首届重庆都市艺术节焰火表演惊艳亮相。礼花朵朵似流霞,江水滔滔如春潮,被染红的城市上空,轮番惊现盛开的山茶花、怒放的牡丹花、昂扬的黄葛树、起航的大轮船……

  放下刘老伯的土特产,和他一家互道了“新年快乐”。返家途中,看到社区里的蜡梅,正迎风绽放,忽然有温暖和美好袭上心头。我曾想面朝所有大海、踏访所有名山、畅游所有大河。然而此刻,我只想认识社区里的每一个人。我们是城里“乡亲”,我要祝福他们新年快乐,祝愿他们寂寞时能够唱歌,期盼时都有答案。

  我想,人生不应只有匆忙,放慢脚步也很有意思。于是有了入住锦绣城十多年来的第一次爬楼梯回家。

  一楼有个教育机构,只见满地红纸,墨迹未干,写着“龙行龘龘,前程朤朤”。

  三楼,一名摄影师正要出门,他要拍摄山城夜景。

  七楼,听到有人弹琴,驻足辨听,《春节序曲》。

  十三楼,有位老人在教娃娃念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打开自家房门,饭菜已经上桌,腊八粥的香味、米酒的香味、腊肉的香味扑面而来。我轻轻叫了一声:“年味!”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4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