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7:25:56 来源: sp20241216
正值秋粮收获季,不少粮食大省因地制宜、科学实施,抢抓时机收割,确保完成保秋粮夺丰收重要任务。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要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就需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有效保障了14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这些年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不过,我国粮食供求在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多地少,还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等亟待解决的矛盾,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不小。同时,逆全球化思潮和粮食保护主义等外部因素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地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也不可忽视,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近年来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如何全方位系统性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粮食生产存在投入大、回报低、周期长、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因素,需要提高种粮补贴、加大金融支持。要稳定种粮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粮食生产面临旱涝等自然灾害威胁,可通过开发多类型的农业保险,提供便利优惠的保险支持,稳定信心,减少农户损失,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还要努力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前沿技术突破。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科技手段改造盐碱地,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改善土壤质量、提高肥力,推广复合种植、轮作生产,提高地力,促进增产增收。降低设备购置成本,鼓励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推广机械化、智能化种植,提高规模化种植生产效率。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建设。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大力推广高产、高质、抗病虫害的优良种子,提高粮食产量和品种质量,为粮食增长、农民增收夯实科技创新基石。
同时,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农用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因此,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坚决贯彻落实以粮为先、以农为本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稳定粮食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增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法得当,种粮农民能获利、多得利,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将更多资源投入粮食生产,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苏若群)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