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蒸蒸日上”展现新气象 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

发布时间:2024-11-19 04:58:29 来源: sp20241119

  央视网消息:4月21日,《新闻联播》报道了工程建设、外贸、农业、科技、交通、民生等诸多领域近期取得的新成绩,多项经济指标释放暖意,彰显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并且保持了健康稳定增长,这些都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在希望的田野上 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步推进】

  眼下,全国已春播粮食1.9亿亩,完成近两成。今年,我国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在重点县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

  今年,农业农村部聚焦大豆、玉米、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深度融合,在重点县整建制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玉米是增产潜力最大的主粮品种。目前,西南玉米已经出苗,西北、东北春播正有序推进。玉米单产提升重点选育推广耐密植、抗倒伏、宜机收高产品种,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并主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口粮作物。与以往高产创建万亩片相比,在重点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是从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全领域全环节补短板弱项,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目前,不同区域小麦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增产潜力和关键技术已经明确。

  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确定大面积提单产路线图,即急抓1年、紧抓3年、续抓5年、长抓10年。依托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强化现有品种技术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全面提高良种良法覆盖率和到位率。同时,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单产稳定可持续提升。

  【破纪录的“10万亿”彰显中国外贸强大韧性】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一季度进出口令人欣喜的数据彰显了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提振了人们对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信心。

  在一季度的外贸数据“成绩单”里,传统外贸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外贸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广东外贸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江苏船舶、汽车及配件等机电产品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浙江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速好于全国。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加8.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5.53万亿元,增长10.7%,占进出口总值的54.3%。民营企业还成为引领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是我国高技术产品最大的进出口主体,为外贸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孕育作出重要贡献。

  四川这家光伏行业的国内领军企业前不久刚刚将一批价值6000多万元的光伏产品出海运往欧洲。作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领跑者”,这家企业已连续7年保持出货量行业领先地位。今年一季度,企业不仅与南非电力龙头签署采购协议,助力南非基础建设,同时还发布了一款全新组件产品,吸引了全球市场的目光。

  中国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靠的正是创新和品质。比如,凭借可靠耐用、性能强大、售后完善的中国工程机械热销全球,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又如,跨境电商是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也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渠道,今年一季度,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增长11.8%。跨境电商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共同构成我国三大贸易方式,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中西部地区,西藏自治区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78亿元,同比增长216.7%,增速保持全国首位。广西口岸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

  外贸开局红火的背后,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各方“共同奔赴”的结果。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深化国际贸易领域改革创新,为外贸红火开局创造了条件。完整高效、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增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为出口持续增长夯实了基础。

  【重大工程跑出“加速度” 增强发展动能】   各地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眼下,各地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完善区域交通布局。“十四五”铁路规划重点项目——甘肃平凉至庆阳铁路全线昨天(4月20日)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平庆铁路途经甘宁革命老区,建成后,陇东地区群众出行将更加便捷。

  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集宁经山西大同至原平的高速铁路开始铺轨施工,预计年底通车运营,将形成山西、内蒙古间的快速铁路客运通道,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黑龙江,鹤岗至伊春高速公路建设进入隧道施工关键期。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生态保护区多,施工方通过整合基础数据、计划进度等,搭建智慧工地指挥系统,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各地重大水利工程也在加快推进。在河南,横跨洛阳、焦作、新乡的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溉工程,目前施工进入冲刺阶段,为今年5月底通水作准备。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引黄河水2.13亿立方米,新发展灌溉面积超31万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吉林大力推动绿电转化为绿氢、绿氨、绿醇等新能源工程,一批百亿级新能源储能项目启动建设。在辽宁,总投资超25亿元的高端风电铸件智能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该制造基地智能化覆盖率50%以上,年产能可达30万吨。

  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全面完工

  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4月26日开幕。目前,主会场113个规划展园以及6个核心场馆已全面完工。

  本届世园会办会理念为“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主会场建设将生态本底和规划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更多维持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保留了100多类乡土树种,发挥原有河道、湖泊的生态功能。从建筑材料到能源供给,20多个环节全面落实零碳举措,主会场标志性建筑锦云楼的上万件钢构件全都提前在加工厂进行数字化建模。

  在主会场入口处,三片巨大的“芙蓉花瓣”不仅造型优美,还兼具了收集雨水、循环利用的功能。

  本届世园会编制出台了《低碳管理方案》,为世园会创办6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10月28日闭幕后,将转变为城市功能项目,核心建筑将转化为园林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更好满足百姓文化生活需求。

  【创新动力勃发奔涌 科技成果捷报频传】   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区展开全系统合练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近日择机发射。4月2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各单位展开全系统合练。

  此次合练按照正式发射程序进行。在发射场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塔架、火箭、飞船等分系统进行功能检查,从飞行准备、点火起飞到船箭分离,实施全过程模拟演练。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按流程模拟执行飞行任务,进入飞船返回舱后,开始人、船、箭、地联合检查测试,并在火箭模拟起飞过程中完成待发段和起飞段的全部关键操作。

  目前,空间站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神舟十七号任务已接近尾声,在轨的三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准备迎接神舟十八号乘组的到来。这几天,着陆场系统陆续展开搜救回收演练,为迎接神舟十七号返回作准备。

  我国获重要技术飞跃 助力探寻新元素

  元素周期表排名靠后的绝大部分元素都具备一定的放射性,因此这些元素的稳定性比较差,极个别元素甚至只能存在非常短的时间,所以这些元素在地球的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只能通过实验室人工合成出来,科学家相信未知的第119号元素同样如此。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努力希望能在实验室合成这个元素。最近,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上取得了重要技术飞跃,为我国率先实现新元素的合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介绍,2019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将原有的质子直线加速器改造升级为重离子加速器,让它成为超重元素研究的专用加速器。经过近3年的改造,如今这套装置已经成为国际上技术领先的新元素研究利器,并成功实现了14.8粒子微安流强、224兆电子伏能量的氩40束流稳定运行。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二号02星

  4月21日7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二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7次飞行。

  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发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家研编的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4月21日发布。该图集以嫦娥工程科学数据为基础绘制,包括中、英文版的1∶250万全月地质图集和月球分幅地质图集等,识别标记了月球12341个撞击坑、81个撞击盆地、17种岩石类型、14类构造,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月球研究和探测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深港澳青少年齐聚深圳 共促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4月21日,第二届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在深圳落幕,大赛以“交流交融、创想未来”为主题,自2023年10月14日启动以来,吸引深港澳三地647所学校几十万名师生参加。大赛共收到科技新发明、创意新媒体、设计新视角、科幻新世界作品6078件,评出奖项128个。

  【用实绩实效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 增强百姓获得感】

  “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已发布岗位1178.3万余个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2024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自3月实施以来,通过举办“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等举措,截至目前,已开展线下大型招聘活动5.1万场,提供岗位信息1178.3万余个。

  我国已累计规范化培训医师110万人

  记者从4月21日举行的中国医学发展大会获悉,我国已经形成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0年来,全国已累计规范化培训医师110万人,占全国医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为基层培养全科医师36万人,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修复见成效 美丽景观见证海域生态环境优良】

  广西北海涠洲岛再现“玻璃海”景观

  这几天,广西北海涠洲岛出现独特的“玻璃海”景观,晴朗的天气下,海水清澈透明、一望到底,游客划着小巧的玻璃船置身海上,仿佛漂浮在晶莹剔透的“玻璃”上,而“玻璃”之下,成片的大型藻类——马尾藻,像把森林藏在了海底,随波而动,展现着别样的海洋魅力。那么,美丽神奇的“玻璃海”景观是如何产生的呢?

  涠洲岛“玻璃海”景观一般出现在风浪不大的4—5月份。海水清澈透明,随深浅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在涠洲岛海域布设了3个海水及沉积物监测点位,定期对海水中的基础指标、化学指标等进行监测。同时,涠洲岛探索启动“海岛零废弃行动”,建立海上环卫制度。出现“玻璃海”景观,说明海域生态环境优良。

  广西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已见成效

  优良的水质不仅成就了“玻璃海”美景,也孕育了多样的海底生态,尤其是作为生态基石的珊瑚礁。过去,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影响,涠洲岛海域珊瑚礁一度退化较为严重。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珊瑚礁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遏制了珊瑚礁退化趋势,活珊瑚覆盖度逐步回升。

  眼下,涠洲岛北部的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已经完成一年期的种植任务,正式进入珊瑚苗的三年管护期。在管护期内,研究人员会定期对珊瑚苗床进行维护,同时对珊瑚进行生长检测、补苗。

  珊瑚礁是海底的热带雨林,虽然只占海洋面积的0.2%,却能为30%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从2015年起,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的科研团队开始对涠洲岛的珊瑚礁进行普查和修复。如今,已修复珊瑚礁面积30公顷,投放人工礁体1400个,建设珊瑚苗床120个,移植珊瑚苗8万多株。

  【文旅市场活力迸发 多举措推动提质升级】

  福建签约一批重大文旅项目

  日前,福建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在泉州签约,投融资约236亿元,涵盖文旅小镇、文旅商城综合体、老旧街区修缮等项目。近年来,福建立足丰富独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围绕文旅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引进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五一”假期临近 出游热度持续升温

  虽然“五一”假期还有一个多星期,但出游热度已逐渐升温,很多人提前准备好出游攻略,早早开始订票定行程。记者从多个商旅预订平台了解到,国内旅游市场已经迎来“五一”假期旅游预订高峰。这个“五一”假期,许多旅游热门目的地可以说是热度高、景色美、花样多。

  铁路方面,目前,假期火车票正在火热销售,一些热门线路的假期车票已经出现了余票紧张的情况。目前看,4月30日,北京到青岛、大同、西安等方向,上海和杭州到武汉方向的车票基本售罄。而4月21日已经可以购买“五一”假期最后一天也就是5月5日的火车票了,也提醒您及时安排好行程。

  “五一”假期,温度适宜、风景宜人,全国多地的自然景观正值最佳观赏期,从漫山盛放的鲜花、色彩交织的农田再到晶莹剔透的“玻璃海”,高颜值的风景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计划打卡。

  另外,这个“五一”假期,类似哈尔滨、天水这类的旅游热门城市依然热度不减,各地也大力发展文旅IP,有吃有喝有玩,花样多多。另外,拥有“小机场”的三四线城市凭借着“不挤不贵”和特色美食美景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