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创作应“微而不弱短而不浅”

发布时间:2024-11-23 21:45:44 来源: sp20241123

  微短剧不能因为“微”而放弃对作品质量、深度、审美、价值观等的追求,而应持续地在精和巧这两个方面做文章,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微短剧才不会被湮没在没有尽头的短视频流中,真正赢得用户的停留、支持与掌声

  ■从 易

  近段时间,微短剧成为新的创作风口,微短剧市场则因内容良莠不齐、乱扣费等乱象处于监管风暴之中。11月15日,广电总局宣布将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并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11月16日,微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顶风上线”,因“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不良价值观,混淆是非观念”,几天后被多平台下架,成为近期众多被封禁的微短剧之一。

  微短剧是“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如果说,长剧与短剧的划分标准主要是集数,那么单集时长则是微短剧与长剧、短剧的区分方式,微短剧可以“短”至十多分钟,也可以“微”至几十秒。

  这两年,微短剧创作已呈爆发之势。2022年,微短剧全年备案数量从2021年的398部上升至近2800部。2023年1月至7月在广电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登记且符合重点网络影视剧上线备案通过的片目中,微短剧数量已经达到1299部。微短剧因“微”而生,它是短视频时代的审美产物,也因为时长之“微”,在风格上具有自己的特征。当然,粗制滥造、低俗猎奇不是微短剧的发展方向,只有精、巧生长的微短剧才有广阔的未来:有条件的,走精品化路线;如果制作条件有限,那么就要通过巧妙的主题、巧妙的表现手法,让微短剧具备有别于长剧的审美魅力。

  短视频审美下的产物

  追溯起来,2010年后,就出现了不少网络短剧,如《大鹏嘚吧嘚》《报告老板》《万万没想到》。这些网络短剧是早期网剧的形态,也带有“段子剧”的特点,在网剧崛起之初泛过涟漪,但很快归于寂静。2018年,短视频的崛起成为大势所趋,长视频平台尝试推出了竖屏剧、互动剧等形态,如《生活对我下手了》的竖屏模式就是“拟抖音”,每集几分钟,没有弹幕,切换上下集只要在屏幕上下轻轻一滑。但因为观众更习惯在长视频平台观看长剧,竖屏剧、互动剧在当时未能形成大的气候。

  如今的微短剧浪潮有两个关键的背景。其一,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开始超过长视频。2019年《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首次超过长视频,虽然彼时短视频8.21亿的月活跃用户数要低于长视频9.64亿人的月活跃用户数。而根据不久前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26亿人,短视频的使用时间更远远超过长视频,在休闲时间刷刷短视频已成不少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二,短视频在不知不觉间多少形塑了用户的影像审美。在科技学家尼古拉斯·卡尔看来,传媒不仅是信息,传媒更是思维。换句话说,观众经常刷的短视频不仅是一个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美取向。短视频时代的审美取向,或可概括为“短平快”:刷多了短视频,当观众选择一部剧时,渐渐就会青睐于那些更短、更轻快、更放松的内容,以便自己在排队、等地铁、开会间隙、睡前等碎片化时间可以轻松一下。而要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时刻可以刷剧的需求,微短剧不能太长、不能太深奥,而求简短、轻松、有趣,无缝对接碎片化时间,让人们“快看、轻看、易看”。

  随着互联网红利的不断消逝,用户增长逐渐见顶,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为了提升老用户的黏性、吸引新用户,在微短剧上不断发力。有了短视频平台政策与流量的扶持,很多小型影视公司纷纷入局微短剧。相较于长剧或精品短剧,微短剧的进入门槛很低、制作成本很低、周期很短、周转很快,同时有流量分成、广告植入、直播带货、小程序付费观看等多种赢利形式。目前的数据显示,《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用户充值金额破1200万元,《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24小时用户充值金额破2000万元,被业内人士视作微短剧“天花板”的《无双》上线8天收入超1亿元……一时之间,微短剧风起云涌。

  低俗之忧

  因“微”而生,与短视频相生相伴的微短剧,要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必然离不开大规模的“压缩”——压缩情节、压缩空间、压缩人物刻画、压缩镜头语言等等,让微短剧只剩下了故事梗概。换言之,因为微短剧追求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填充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导致其大量舍弃了影像美学,特别是那些一集几十秒或两三分钟的竖屏微短剧,基本上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拍摄,没有什么考究的镜头语言。

  美学上的粗糙,是微短剧普遍存在的“阿喀琉斯之踵”。前一阵子,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微短剧火热“出圈”。该剧用拟人的方式讲述一盏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撞上漂泊在外的华人记者,一同走上回家之路。回家后的玉壶,又为那些流浪在外的华夏珍宝送出一封封跨越千山万水的“家书”……该微短剧立意深刻、情节生动,只可惜,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它的影视语言相当贫瘠。该剧只有三集,前两集是整个微短剧的大背景,也是人物关系构建的核心部分,但总共只有不到8分钟的时长,意味着很多铺垫只能省略,很多重要内容只能通过台词说出口,很多情绪只能用破碎性的镜头表达。第三集是核心部分,时长9分38秒,讲述记者帮助玉壶回到中国,玉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整部剧最高燃的部分也主要用台词讲述+MV式的画风来表现。

  对于微短剧美学的“粗糙”,或许不妨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容。毕竟,微短剧时长与篇幅有限,投入更是有限,一些微短剧成本也就几万元,若以长剧或者精品短剧的标准去苛求它们,既不切实际,也会扼杀微短剧蓬勃生长的草根气息。

  微短剧真正令人担忧亦不应被鼓励的是它的低俗。微短剧浩如烟海,为了脱颖而出,作品自然应该在“爆点”上做文章。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制造更多的冲突,让用户停留而不是一“刷”而过,成为很多微短剧的首要追求,这使得微短剧里的冲突非常密集。比如,在一部以婆媳矛盾为主题的微短剧里,第一集短短两三分钟就包括了婆婆欺负儿媳妇的各种桥段,而从第二集开始,每一集都是儿媳妇对婆婆的各种疯狂“打脸”。出轨、复仇、重生、谋杀、逼婚、穿越、打小三、撕渣男等狗血元素是微短剧里最常见的,不少微短剧沉迷于将这些元素不断进行排列组合,翻来覆去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恶毒婆婆陷害我、豪门宴上不认亲、绑架案中见真情、赘婿归来杀四方……

  冲突不仅密集,而且格调并不高,它们诉诸的是对观众情绪的迎合,继而将情绪转化为流量,再通过流量变现。不少微短剧是怎么能挑逗情绪就怎么来,充分放大他人身上的人性恶,再通过主人公的复仇来宣泄报复的快感,比如这次被下架的《黑莲花上位手册》。有些寄生于小程序之上的微短剧更是大打擦边球,聚焦色情与暴力,审美低俗,影响恶劣。如果微短剧一路往“又黄又土又暴力”的方向行进,无异于自我摧毁。

  走出精巧之路

  2022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向。2023年5月,广电总局出台网剧播出上线新规,明确2023年6月1日以后网络微短剧须采取许可证全覆盖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了微短剧的制播门槛。2023年11月,广电总局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各种有力的监管措施,为微短剧创作明确了“红线”与“底线”。

  值得关注的是,在官方倡导鼓励下,也因为微短剧市场空间广阔,不少“正规军”纷纷投身微短剧市场。比如,腾讯视频发布专门的微短剧品牌“十分剧场”,优酷设立了“小剧场”,芒果TV则有“下饭剧场”。一些传统剧集制作公司也着手制作微短剧,包括柠萌影视、完美世界、正午阳光、华策影视等等。“正规军”有能力、有资本、有条件将微短剧拍成精品,并拓宽微短剧的赢利模式,比如分账、广告分成、拉新分成,从而提升微短剧创作的整体水平。《虚颜》《招惹》《追捕者》《牌局》等微短剧,单集十几分钟,采取长剧或精品短剧的拍摄手法,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至于那些以短视频平台为播出媒介,制作单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如没有资金做成精品,那么就需要在“巧”上面做文章。巧妙的主题,巧妙的立意,巧妙的人物刻画,巧妙的表现形式,巧妙的互动手法,巧妙的社交营销……譬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就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巧”,以拟人的手法表达文物回国的重大主题,角度与形式非常新颖,其充沛的家国情怀也令人动容。

  在短视频充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微短剧构成了短视频的一种形态,也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野蛮生长不是微短剧的方向,段子化、粗鄙化、低俗化、审丑化也不应是微短剧的内容取向。微短剧不能因为“微”而放弃对作品质量、深度、审美、价值观等的追求,而应持续地在精和巧这两个方面做文章,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微短剧才不会被湮没在没有尽头的短视频流中,真正赢得用户的停留、支持与掌声。(解放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