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2:01:59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网 酒泉4月24日电 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李聪拿到太空“船票”
作者 占康 谢雁冰 马帅莎
一头短发,笑起来眼睛像月牙一般。4月24日,身着蓝色出征服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1989年10月,李聪出生在河北邯郸市的一个小村庄里。高三上学期,一场空军招飞宣讲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位农家孩子当时可能不会想到,有一天可以“触摸”太空。
当宣传片中飞行员身穿蓝色连体飞行服,戴着头盔和墨镜,驾驶战机翱翔天空的镜头闪现在他眼前时,李聪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录取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带着期待,李聪来到位于长春的空军航空大学,因表现好被推选为学员队区队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岗位。
从最开始讲评时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到脱稿流利发言,在一次次锻炼中,李聪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渐提高。大学四年他年年都被评为“优秀学员”。
然而,当李聪顺利进入空军某飞行学院进行初教机训练,期待驾驶飞机直冲云霄时,至暗时刻却降临了。
第一次体验飞行时,他突然感到一阵头晕,胃里天翻地覆,一种强烈的濒死感涌上心头。他只能用双手死死地把着操纵杆,一动也不敢动。下了飞机,李聪的信心跌落到谷底:“难道我当不了飞行员?”
那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家人的期待,想起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也许是强大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第二天,当教员再次带他体验飞行时,之前的不适感统统消失了,他如愿翱翔在蓝天之上。
重获自信的李聪苦练飞行技术,初教机和高教机训练结业均是第一名。
对热爱飞行的人来说,谁不渴望飞得更高更远?当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后,李聪再一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层层考核,他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
当李聪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愣了大半晌,已经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这份喜悦。李聪暗下决心,“一定珍惜机会,做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早日飞向太空”。
航天和航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要学习的内容却差别很大。不管是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考核或者是体能锻炼,李聪都竭尽全力。
正如他当天在见面会上所言:“从天空到太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我们每名航天员都需要经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磨砺,都需要始终保持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
涉及大量基础学科的航天理论学习是难啃的硬骨头,看书做题到半夜是李聪的常态。离心机训练、水下训练也是“拦路虎”,在经历了“胸口压象”“眼泪飞甩”后,他逐渐摸索出应对方法。
两年半的时间里,李聪和战友们学完了八大类上百门课程,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场券,但是谁能获得搭乘飞船的“船票”,还要进行一轮又一轮的选拔。
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海上救生训练、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极端环境对航天员们的生存能力、意志力提出巨大挑战。
沙漠里,李聪所在参训小组刚进入目标点,就遇到了下雨天,晚上气温也就几摄氏度,大家冻得睡不着,躺在帐篷里,胸前烤着火,背后凉飕飕。到了白天,热辣辣的大太阳又烤得皮肤疼,水也不够喝,嘴干得都脱了皮。
大海上,气温36℃。返回舱里密不透风,李聪穿着密不透气的舱内压力服,待在里面感觉跟进了蒸笼一样;返回舱被海风吹得左摇右晃,他又热又晕,衣服脱下来后都能拧出水。
地下室里,没有窗户,李聪所在参试小组要在那里度过不眠不休的72小时,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测试。他和其他两名队友相互鼓励提醒,想尽各种办法对抗困意。就这样,他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团队帮扶,挺了过来。
每次训练后,李聪都会撰写详细的体会,总结经验和不足。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和淬炼后,当听到神十八乘组名单中自己的名字时,李聪的内心既欣喜又坦然。“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是势不可挡的。”他在训练笔记上写下这段话。
“信之弥坚,行则愈远。”李聪在见面会上如是说。对于执行这次任务,他充满信心。(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