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影濛濛村落 古色古香美景(走进传统村落)

发布时间:2024-11-15 05:17:08 来源: sp20241115

  图①:桃花潭畔,一树桃花盛开。   刘军喜摄(人民视觉)   图②:泾县油布伞生产历史悠久,为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泾县孤峰村中的手艺人在制作油布伞。   王 茜摄(影像中国)   图③:泾县宣纸制作厂的工人们正在制作宣纸。   闻安民摄(影像中国)   图④:查济村一角。   刘军喜摄(人民视觉)   图⑤:桃花潭风景区。   张 端摄(人民视觉)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泾水”得名,汉初置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左名区”之称,享有“秀甲江南”之誉。

  泾县古村落具有明显的皖南村落特征,在选址上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聚族成村;在布局上大宅小院错落有致,古桥曲径交错相通;在建筑上既受到徽派建筑影响,也有北方建筑的宏伟气派,更融苏浙园林的精巧布局。全县现有中国传统村落32个,安徽省级传统村落34个。近年来,泾县坚持“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的方针,着力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2023年,泾县被评选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编  者

  

  绿影濛濛,径入碧云,江南古村在一片翠微中若隐若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历史悠久,因青弋江纵贯全境,货物运输中水陆码头众多,形成了以商铺、码头为特点的众多村落,如马头、赤滩、章渡、安吴;因宣纸、茶叶、竹木等丰富物产,形成依景、依物的特色村落,如小岭、大南坑、月亮湾;还有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传统村落,如云岭、东流山、桃岭。它们或文化内涵深厚,或建筑艺术精美,或自然景观优美,或历史地位独特,是江南村落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是泾县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

  人居环境改善

  古村焕发新生

  从泾县一路向西,可至查济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环绕万户间。”一句诗,道尽查济之美。然而,在泾县,如查济一般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比比皆是。

  章渡古镇位于泾县城西、青弋江上游北岸,借地利之便,这里曾商贾云集、商贸繁华。古镇之中最“吸睛”的,莫过于章渡老街,因老街紧邻青弋江,临街的建筑则独具特色。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晚清时期,近百间单体房屋簇拥着连成一片。隔江远望,青瓦木屋长龙一般地随江延伸,蔚为壮观。

  房屋悬空在青弋江畔,木柱林立,房屋主体部分仿佛吊在空中一般,故有“吊栋阁”之称,民间又称其为“江南千条腿”。到了夜晚,万家灯火于水畔上下辉映。独看一家一户,似一盏盏灯笼吊在灯杆上,故又称“吊灯阁”。房屋上层有阁楼,楼上檐下有雕花斜撑和雕花栏杆、栏板,颇有徽州风味。“章渡的‘吊栋阁’在力学、建筑学、美学和民俗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章渡村党总支书记汤君说。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吊栋阁”一度面临“腿断屋倒”的困境。2021年,当地启动章渡老街保护修复工作,对“吊栋阁”周边区域实施保护及修缮,并打造文化多元的全新“文旅街区”。

  通过政府立项、企业投资,章渡老街近100栋老房子如今一半已重获新生。“引入企业等社会资本,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保护传统村落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为在之后利用过程中发展产业业态,提供了有力抓手。”泾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华斌说。

  “老街修缮过程中,在格局、结构、材料等方面都尽可能保留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同时,为实现传统建筑的有效利用,我们也注意增加房屋内部的生活功能,诸如防水、保暖、上下水系统等。”章渡古镇保护开发项目负责人庞焕泰说。

  泾县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众多。为尽可能完善地保护传统村落、修缮古代建筑,泾县一方面支持各村修编保护规划,延续传统风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有效解决村落中生活污水排放、杆线乱搭、车辆乱停、建筑风格不协调等问题,完善消防、防灾避险等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

  环境的改变,带来了生活的改变。章渡村村民董光铸说:“自从村里修了新路,咱走路都方便了,再也不怕下雨泥泞了。供水系统升级后,家里水龙头一拧就有清水,垃圾有专人收,污水也有管道排,现在环境整洁多了,空气都清新了。现在,我们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公共场地也多了,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跳跳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现如今,泾县已经初步构建了“一带、三区、一环路”的县域传承格局,推动生态—红色文旅发展区、生态—非遗文化传承区和生态—商贸文化创新区3个示范区整体建设,并探索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与工作模式。

  资源活化利用

  文旅融合发展

  从章渡出发不远,就来到了同样位于云岭镇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泾县是“皖南事变”发生地,如今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零星散落分布在云岭镇罗里村及其周边的13个自然村内,总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目前的旧址均建于明清两代,也是当地村落最为典型的徽州古典建筑。我们通过保护、修复古建筑,建设纪念馆,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云岭镇党委书记吴治国说,“如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35万人次。不少村民在当地开办餐馆、民宿等,并通过特产销售、旅游导览等增加收入。”

  距离云岭镇约50公里的传统村落榔桥镇乌溪村,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乌溪村建于宋代,有上千年历史,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然而真正让乌溪声名大噪的,是宣纸。

  据考证,宣纸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经140多道工序而成,如此生产出的宣纸质地纯白细腻,绵软坚韧。

  在乌溪村东南方向,群山起伏、植被茂密,山间溪流水量丰沛,正宗的宣纸,至今仍然使用乌溪村中的山间溪水以及当地的青檀树皮、沙田稻草为原料。

  著名的“红星宣纸”出产地在乌溪村。为保护和传承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建设了宣纸文化园,集宣纸技艺展示、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了解宣纸的历史、文化,还能亲自上手,体验宣纸制作技艺,而文房四宝,则是离开时常带的伴手礼品。

  据泾县文旅局党组成员黄飞介绍,泾县为了更好利用传统村落资源,依托现有古村落建设旅游景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2023年以来,泾县新引进文旅项目25个,全县76个重点文旅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7.6亿元,全年旅游人次654万,旅游收入45亿元。

  “未来,泾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将形成‘一带、三区、一环路’的特色传承空间结构。即长江流域生态休闲融合示范带,生态—红色文旅发展区、生态—非遗文化传承区、生态—商贸文化创新区和文旅融合示范环路。”黄飞说。

  精准把握方向

  探索振兴模式

  泾县琴溪镇是“宣州窑古窑址”所在地,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千年宣州窑的最后一块遗存,泾县施窑村有多处古窑址,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制陶烧窑。

  2021年,青年陶艺家刘云在这里创立了陶艺工作室,以泾县传统陶艺制作器皿。在工作室内,游客可参观、体验泥板成型、泥条盘筑等传统制陶技艺,并定制个性化非遗文创。“通过文化赋能,让艺术更好地融入乡村。”刘云说。

  如今,泾县确立“非遗人家”概念,即整合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引导非遗传承人利用自家庭院、工坊,打造集技艺传承、展示体验、民宿餐饮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创办5家。

  “不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程。”黄飞说,“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有待加强,人才常态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据了解,目前,泾县传统村落的管理、规划和建设等均缺乏各专业人才。不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忽视了传统工匠的培育和管理,导致很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另外,乡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且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不能适应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的需要。

  “泾县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县域传统村落缺乏产业融合联动,整体发展存在同质化现象。”华斌说,“不少传统村落仍以传统种植养殖为支柱产业,同时简单地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开办民宿、农家乐等,实际上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特色,也缺乏对泾县文化的深入挖掘,缺乏核心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传统村落自身价值,结合区域发展方向,泾县将传统村落分为四大发展模式,即文旅融合类、文化传承类、产业培育类、生态休闲类,精准把握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方向,作为县域非遗文化产业链的有力补充。

  泾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查旭光表示,下一步,泾县将结合文物普查和传统建筑调查,进一步梳理全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各村落的历史文脉、传统技艺,整合乡村旅游开发、和美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资源,采取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为主、村庄居民参与的模式,引导各类资金和人才投入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来,积极探索泾县乡村建设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2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