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20:49:37 来源: sp20241130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
当前,我们正阔步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紧迫性更为突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五年来,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本期教育周刊,我们特别推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五年”专题报道,以三个整版,分别深度聚焦:五年来教育系统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不懈努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春日的阳光倾洒,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的一间教研室里,传出热烈的讨论声。
人手一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专家剖析、师生辩课,大家围绕教材的主体内容和关键要点,集中备核心问题,集成备鲜活素材,集聚备思路教法。
自2023年8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版发行以来,这样的集体备课会已经成为不少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常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编写出版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课程建设则承担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任务。”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深感重任在肩。
学好新教材,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这是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年来,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引导广大师生感悟思想伟力,筑牢信仰之基。
1.打磨“金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本科四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学生华苒君的思政课“打开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5门”,而是“一个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重在勾勒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脉络,把握思想传承发展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重在阐释其内容体系和核心要义,呈现思想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课,重在聚焦教育领域,升华教育境界;学校开发的特色选修课——中国理念的世界意义课,重在开拓理论视野,阐明其世界意义……这是由东北师范大学打造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集思政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个性化选修课为一体的新时代思政课程群。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化的育人课程体系,让思政课程层次更丰富、衔接更紧密,令学子们收获满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系列课程的开设,伴随着我大学期间的精神成长,帮助我夯实青春成长之基,构筑砥砺奋进之能。”一次次思想激荡、一遍遍精神洗礼,华苒君读懂了“何以中国”,更明白了“青春何为”。她在课程学习基础上创作的微电影作品也获得了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式优秀学习成果评选特等奖。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言辞恳切。五年来,为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编写发行。
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改革创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最关键的思政课高位推进,以核心课程定向领航,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
深化思政课程体系改革,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穿、有机融入5门传统思政课。清华大学大刀阔斧推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采用“一课多师”方式,由校党委书记邱勇担任组长,多名院士名师共同担任大课主讲人,并针对时事热点开设研讨小课,课程内容覆盖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热点难点问题等。
集中攻关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教师说理解惑的能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支部建在教研室上,及时跟进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每学期开展集中备课30多次,从而更精准地把握本科学段教学特点,确保教学内容不偏、不空、不重。
2.贴近现实,打造实践育人“强磁场”
“海河上的一桥一景,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屹立百年的金汤桥,见证了平津战役中解放军东西两支部队的胜利会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专题的课堂上,南开学子正在分组进行“‘桥’见天津”的课内实践活动展示。结合时下热点,学生们以访谈、演奏、舞蹈、绘画等多样形式分享实践成果,从桥中学匠心、见奋斗、看发展、悟幸福。
确立“开门办思政”思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党的创新理论做生动注脚——这是南开大学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重要理念。
让师生走入社会大天地,去体悟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五年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得更加紧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党百年、乡村振兴……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成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鲜活素材。
教育部组织拥有全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同教育部、科技部等八部门设立的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结对行动。
各地各校精心打造实践育人的“强磁场”,教育引导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
在福建,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等主题实践纷纷开展。一个个教师讲师团、大学生宣讲小分队组建起来,一次次体验教学、红色研学、科技研学火热开展,在学思践悟中,学生们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甘肃,理论教育生动嵌入社会生活。为了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课,定西中小学的教师们把课堂“搬”进了城市展览馆。历史文化展区内, 一幅幅年代久远的照片让家乡曾经“苦甲天下”的黄土地原貌展现在学子眼前;走进经济社会展区、发展规划展区、区县综合展区,一幅幅见证着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脱贫攻坚的照片映入眼帘。很多学生难掩激动:“现在咱们定西是洋芋花开赛牡丹,一天更比一天好!”
3.创新方式,拓展多场域育人“新阵地”
如何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让思政课“有知有味”,激发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报国志?湖南的回答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为主线,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文化大餐”——《书山有路勤为径》。
新学期,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竹第二小学学生吴牧谦的第一课以“打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方式开启。伴随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的讲解,他跟随镜头远程参观馆内陈列、了解馆藏版本;通过数字化手段与《山海经》等中华文明典籍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一堂课精彩纷呈,让吴牧谦对“版本”一词有了全新认识,也激发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
五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拓展多场域育人阵地,以更加鲜活、更加新颖、更加形象、更加互动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让理论在流量中火起来,让思想在点击中亮出来。
以数字化赋能,思政课跨越了学校围墙。宁夏在云平台上架起“空中桥梁”,搭建1200多所数字孪生学校,让城乡孩子“同上一节思政课”。
强化环境育人,思政课扎进了生活深处。华南理工大学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举办“春分花会”“清明祭贤”“立夏染毫”等传统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坚定文化自信。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并实践,思政课开到了孩子们心尖上。厦门在课后服务中融入有趣有益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湖滨中学的“非遗文化进课后”、莲花中学的“时事瞭望”、文安小学的“家风家训看得见”等课后服务“思政课”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一堂堂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让学子们知道了因何而学,勇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之责;也明白了如何去做,奋力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思政课上,八角楼的灯光点亮了我的初心,苏区振兴的故事让我初心变恒心。”南开大学硕士生刘鋆钰将思政课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选择两赴西藏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记者 邓晖)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