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虽小,实力强悍,“贝碧嘉”怎么炼成狠角色?

发布时间:2024-11-27 11:26:17 来源: sp20241127

  个头虽小,实力强悍,台风“贝碧嘉”犹如一颗子弹直击上海。

  9月16日7点30分前后,“贝碧嘉”以接近巅峰的强度登陆上海浦东临港新城。它成为1949年以来首个登陆上海的强台风,也是1949年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

  “子弹”的速度和威力都不容小觑。“贝碧嘉”16日上午穿过上海,中午迈入江苏,气象部门预计17日会赶到安徽,晚上还要去河南,甚至可能不耽误长三角人民中秋赏月。

  所到之处,“贝碧嘉”呼风唤雨,造成严重影响。其登陆前后,浙江东北部、上海东部和江苏东南部及沿海出现8~10级阵风;登陆6小时后,江苏常熟监测到最大阵风33.4米/秒,12级风,打破当地观测史上最大阵风纪录。

  要知道,10级狂风便足以拔树倒屋。

  “贝碧嘉”得名于澳门的一款牛奶布丁,可惜它并没有名字那么讨人喜爱。其登陆时间恰逢中秋假期,又带来强风雨影响,搅乱了不少人的出行计划。

  联想到今年9月初的超强台风“摩羯”、上一个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梅花”(2022年),秋台风越来越猛了吗?一个小个头的台风何以“兴风作浪”?

  台风中心直击上海

  9月10日夜间,台风“贝碧嘉”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距离“摩羯”停编仅过了2天。

  “贝碧嘉”一出生就势头凶猛,开始强烈的对流爆发,9月11日白天已经是强热带风暴。9月12日,它宣告奔向我国东海海面,并将于中秋假期以“最强姿态”(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登陆浙闽沿海。

  不料12日晚,野心勃勃的“贝碧嘉”遭遇干冷空气,核心对流被摧毁,丧失云系覆盖的它几乎是“一夜秃顶”,强度明显减弱。这次减弱使得“贝碧嘉”更容易受到低层偏南风的引导,路径较前期有所北调,上海成为潜在登陆点。

  遭受致命一击后,“贝碧嘉”很快重整旗鼓。9月14日,它迎来了新形态,环流变得更加紧凑密实,对流进一步发展,逐渐成长为一个小巧精悍型的台风。随着海温升高、垂直风切变小,它在当晚加强为台风级。

  与此同时,各家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对“贝碧嘉”路径预测基本趋于一致——穿过琉球群岛移入东海东部海面,然后向华东沿海靠近,登陆点大概率锁定在浙江台州到江苏启东之间。

  9月15日上午,“贝碧嘉”进入我国台风24小时警戒线,中央气象台升级拉响台风红色预警。当天傍晚,台风外围云系抵达沪苏浙等地,天空呈现出梦幻的紫色、粉色,释放出迷人但危险的信号。

  在强盛副热带高气压的引导下,“贝碧嘉”稳定西行,登陆前还进一步加强为强台风级。

  16日7点30分前后,“贝碧嘉”(强台风级)的中心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米/秒),几乎是接近巅峰的强度。它成为75年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

  一上午时间,“贝碧嘉”的中心穿越上海的浦东、奉贤、闵行、青浦,强风雨影响横扫上海,造成大量树木倒伏,部分地区断电,河流水位猛涨,风雨影响直到傍晚才停歇。

  “最强台风”怎么炼成?

  风雨影响不止于上海,它在江苏境内也威力十足。比如16日下午,江苏常熟监测到最大阵风33.4米/秒,12级风,打破当地观测史上最大阵风纪录。“个头很小但很壮实,我们将‘贝碧嘉’称为台风中的‘小钢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副所长汤杰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小身板的“贝碧嘉”是怎么炼成狠角色的?

  其实,体积小对台风来说未必是劣势。相比大块头,“贝碧嘉”十分灵活,移动速度快,强度变化较大,当然对其路径预测的难度也较大。

  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首席赵渊明此前介绍,经过2个多月的高温炙烤,海面温度异常偏高,在这种巨大能量输入下,“贝碧嘉”能够快速地发展。由于个头小,“贝碧嘉”在洋面上移动速度快,即使在登陆前后,海洋热含量已经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对它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对登陆地区而言,“贝碧嘉”个头不大,风雨影响主要由台风本体带来,波及范围不大,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自东向西陆续发展。

  不过,它的云区结构紧实,又在登陆前升级为强台风级,威力还是不容小觑。

  在“贝碧嘉”登陆前后,浙江东北部、上海东部和江苏东南部及沿海出现8~10级阵风,浙江舟山群岛等地11~13级,浙江嵊泗极大风速达到51.8米/秒,打破当地9月阵风纪录。

  上海从15日下午起迎来风雨天气。根据上海市气象局统计,9月15日16时-16日16时,松江永丰街道220.5毫米为最大,1小时雨量最大出现在奉贤奉城镇,为87.5毫米;大部分地区出现9级及以上阵风,其中,崇明陈家镇出现13级阵风为最大,中心城区最大阵风有12级。

  另外,台风到来或登陆时有一个“危险半圆”的概念,台风路径右侧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很大的梯度,因此右半圆往往是风雨最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当“贝碧嘉”中心从上海南部穿过,“危险半圆”会横扫上海大部,台风中心经过后的风雨强度比来临前更强。

  16日12时,“贝碧嘉”中心进入江苏昆山并继续西行。

  通常情况下,台风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而“贝碧嘉”非常“叛逆”,登陆后甚至比在海上看着更像模像样。受其影响,13时-14时,江苏常熟阵风33.4米/秒,12级风,打破当地观测史上最大阵风纪录。江苏无锡、张家港、昆山、太仓,浙江湖州也出现了10级大风。

  截至14时,它的强度维持台风级,核心区结构依然完整,风雨影响范围不断扩大,15时才降为强热带风暴级。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信欣解释,长三角地区地势平坦,对台风的摩擦损耗较小;另外距离东边海区也不远,还有水汽输入,因此在江苏境内的“贝碧嘉”仍保持完整结构。

  秋台风为何接连冒头?

  在“贝碧嘉”之前,1949年至2023年间登陆上海的台风有10个,多数为强热带风暴级,达到12级以上的台风有2个,一个是1949年的“Gloria”(40米/秒),另一个是2022年的“梅花”(35米/秒)。

  同样是9月中旬,2022年的台风“梅花”一夜之间在浙江舟山、上海奉贤沿海两次登陆,之后环流依然庞大,又分别在山东青岛、辽宁大连登陆,刷新了多地的历史纪录。

  更近的是台风“摩羯”,它以超强台风级别(16级或以上)先后登陆了中国海南文昌、广东徐闻沿海和越南沿海,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最强秋台风,并重创越南。

  在不少人印象中,台风季正在过去,为何秋台风接连冒头,还来势汹汹?

  相比夏台风,秋台风有先天优势。八九月份,海温达到最高,为台风孕育提供了“优质温床”。八月底到九月初,冷空气开始活跃,增加了气压梯度,台风中心附近风速加大,也有利于台风强度增强。

  后天发育条件也很好。到了秋季,台风受南海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尽管体积普遍不太大,但结构的对称性往往更好,实力也容易发展得更强。秋台风还经常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结合,联手激发更强的风雨,所以造成的影响也往往更重。

  根据中国天气网统计,夏台风在生成和登陆数量上远比秋台风多,但秋台风中出现的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占比更多。受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冷空气等影响,秋台风的路径更为复杂。秋台风和冷空气联手往往会激发猛烈的降水,从而导致更大的灾害。

  不过,秋台风喜欢在江苏以南上岸,尤其偏爱广东、海南、台湾、福建一带。像上海这样的中纬度区域,台风往往移速比较快且强度比较弱,多为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因此秋季有“贝碧嘉”这么强的台风登陆是非常罕见的。

  “贝碧嘉”在上海的影响16日夜趋于结束。还没缓口气,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于15日20时左右生成。现有数据分析显示,未来“普拉桑”将再度趋向我国华东沿海,影响几何有待关注。

  (综合自上海市天气发布、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和中国气象爱好者)

  (澎湃新闻 记者 陈悦 综合报道)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