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到深海 中国新领域探索跑在前列

发布时间:2025-01-07 18:09:24 来源: sp20250107

  从太空到深海

  中国新领域探索跑在前列(读懂中国经济新优势⑤)

  从浩瀚太空到万米地井,从冰封极地到大洋深处,新领域的探索,点亮人类文明“科技树”,也升级世界经济“发动机”。

  深海探矿、星空织网、芯片显微、量子问道……一个又一个新发现,正转化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探索新边界

  人类认知的边界在哪里?中国正在向深空、深地、深海要答案。

  问天——贵州省平塘县群山之间,坐落着凝望星空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放数据产出的高水平论文超150篇;发现的脉冲星总数达883颗,是国际上同一时期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FAST将中国人的深邃目光投向宇宙深处。

  问地——曾经“贫油少气”的中国,立志“给地球拍CT”,从深层、超深层地下要油、要气。在新疆,中国石化“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完钻后成为亚洲最深井。不久前,这一纪录又被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刷新。

  问海——从第一台自主设计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再到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深度成功坐底的第一台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中国深海探索的队伍日益壮大。

  2023年,中国航天全年完成67次航天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累计连续发射成功175次;“奋斗者”号完成世界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首次试航……从太空到深海,展示了中国探索者的勇气和智慧。

  好消息在继续,新纪录在产生。

  近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正式穿越万米大关;在珠江口盆地,中国发现国内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海南文昌,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通过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距离载人登月更近一步……从深空来、从深地来、从深海来,佳音频传。

  开拓新领域

  中国在量子技术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抬头看,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已稳定工作7年多。

  7年来,“墨子号”不断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新惊喜:2017年,首次实现两个量子纠缠光子被分发到相距超1200千米距离后,仍保持量子纠缠状态;2018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千米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具备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能力;2022年,实现1200千米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步入“量子时代”的中国,除了为量子通信“织链成网”,还在打造量子计算的“最强大脑”。

  量子计算有两条主要技术路线,即光量子计算和超导量子计算。2021年,中国成功构建113个光子144模式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同年,成功研制62个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此后进一步提升到66个超导比特。2023年,“祖冲之号”研发团队在66比特的芯片基础上做出提升,使用户可操纵的量子比特数达到176比特。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中国是唯一一个在两种物理系统都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

  量子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近年,中国在各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发学界和业界注目。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被引用论文数量遥遥领先于欧美国家。彭博社称,中国企业正大幅增加对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投资,“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在网络、超算和图像识别等领域引领了创新,中国企业正在把算法应用于从网络购物到打车的一系列业务”。

  多家海外研究机构认为,在芯片领域的部分赛道,中国供应商进步显著。伯恩斯坦研究公司测算,2023年中国国内供应商约占中国晶圆制造设备市场的14%,高于2018年的3%,预计这一比例到2026年将升至29%。

  迈向新未来

  迈向新未来,一步一个脚印。眼下,中国作为5G领域佼佼者,正成为6G领域的引领者。

  6G研发有何基础?“中国5G用户普及率已超50%”“中国对外发布《6G网络架构展望》等技术方案”……中国宣布启动6G研发工作,蹄疾步稳。

  6G意味着什么?更高的速度及容量、毫秒级延迟、可实现实时交互及应用……中国提出6G技术商用时间在2030年左右,目标明确。

  “预计到2040年,全球6G市场规模超过34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6G技术的早期采用者,以及全球最大的6G市场之一”“中国拥有极为庞大的用户基础,中国科技企业有独立的6G战略,个别国家不太可能阻碍中国6G发展”……国际数据公司(IDC)等市场咨询机构这样判断。

  登高望远,新未来还在极地、在太空。

  日前,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搭载着秦岭站考察队员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为纪念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返航途中还将开展相关纪念活动。

  秦岭站所处的罗斯海区域保存着地球罕见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这里曾是中国南极科考布局的空白。今后,秦岭站将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地球物理、陆地生态、鸟类等调查和观测监测,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随着中国的新科考站投入使用,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在南极洲的科研计划。”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说。

  中国的航天计划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

  2024年,中国航天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纪录;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惊叹于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与日俱增的影响力,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梳理了中国近年的航天项目后评价: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梦想,这将为太空探索掀开新篇章。

  从太空到深海,中国还将继续奔跑在探索新领域的“第一梯队”。

  本报记者 汪文正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