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代评”“花钱保过”坑骗了多少人?

发布时间:2024-11-30 11:46:27 来源: sp20241130

  “职称代评”“花钱保过”坑骗了多少人?

  人社部门:职称申报评审“全程代评”“全程代办”涉嫌弄虚作假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不少宣扬“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破格申报、保通过”的职称代办机构。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指出,职称申报评审有着规范程序,所谓的“全程代评”“全程代办”涉嫌弄虚作假。

  “职称代评需要吗?”“发论文需要吗?”前不久,一年一度的职称申报开始后,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高业伟接到的职称代办推销电话就没断过。事情的起源是,他曾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花8000元代评副高级职称,并留了电话号码。最终,高业伟的职称没评上,机构只退其3200元。

  职称是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工作实绩、学识水平的评价和认定,也是工资调增、职务提升的重要依据。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不少宣扬“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破格申报、保通过”“内部渠道,快速通过”的职称代办机构。尽管有关监管部门的防骗提醒和专项治理持续不断,仍有一些人因想“走捷径”,成了被坑骗的对象。

  机构声称“全程代办”“花钱保过”

  2023年3月,高业伟在百度上搜索“职称评审”,找到了北京一家号称有6年评审经验的教育咨询机构。平时工作忙着跑工地,没有时间准备申报材料,高业伟决定花钱代评,“省事、省心”。

  直到同年8月底,高业伟也没查到自己的申报材料。该机构表示评审未过,可以走专属渠道,还要支付6000元“打点”费用。高业伟一气之下申请退款,该机构表示已签署协议,只能退回四成费用。

  记者打开多家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搜索“职称”发现大量的代办机构信息。

  “不过包退、各学历均可,中级职称证8000元”“正规渠道、走捷径拿正高,事业单位勿扰”“代评快至两个月,分阶段付款,全程协议保障”……这些机构声称,只需留下联系方式和申报信息,即可帮助整理材料、提交申报。

  还有一些账号发布视频,宣称可以免费指导职称评审。记者注意到,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中,不乏“保过,有意私聊”“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的“营销推介”。

  记者咨询人社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被告知职称申报评审有着规范程序。在职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单位的账号进行申报,申报人所在工作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逐级上报。自由职业者申报职称评审,可以由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代理机构只能报送档案在该机构的人员的职称材料”。

  “所谓的‘全程代评’‘全程代办’是弄虚作假,更不用说‘花钱保过’,显然违背职称评审相关规定。”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职称不能去外地其他企业参评,宣称跨地区申报职称的情况也是不可信的。

  发现被骗后退费无门

  今年开始,高业伟认真整理了材料。待单位职称评审通知一发,他就提交了上去。他期待能顺利通过。

  而在辽宁省一家交通运输企业从事交通通信相关工作的陈菲贝,5年内连续2次申报副高级职称未过。结果公示后,拟通过名单公示中排名在她后面的两人都通过了。为何会落选,她也摸不着头脑。情急之下,今年,陈菲贝开始寻找代办机构。

  2023年5月,林颖花费2800元委托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代办职称。“交了钱之后,我有点后悔,但是客服不予处理,也不退款。”无奈之下,林颖找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被告知只能组织双方协商。若有违法行为,可将此案移交公安机关。随后,林颖又找到人社部门,被告知没有执法权。无奈下,她只能投诉到一家大型消费者投诉平台,目前仍未获解决。

  记者在该平台以“职称评审”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1000多条投诉,浏览后发现,多涉及“评审未过,不予退费”,还有的投诉者提到“虚假宣传,完全没申报”“关店失联、卷款跑路”等。

  构建更加科学的职称评价体系

  人社部前不久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指出,提供虚假材料取得的职称会被撤销,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事实上,申报人通过代评机构购买虚假材料申报职称,本身也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辽宁省劳动人事争议研究会法律专家孟宇平认为,对于扰乱职称评审的非法机构、人员要严格查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评审职称者的教育,不能企图通过购买职称代评服务,靠伪造、包装材料评聘职称,以防掉进虚假代评代办的陷阱。

  孟宇平建议,若发现有中介机构和个人散播可“保过”代办职称申报评审等不实信息的,可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对虚假宣传,可向网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对退费纠纷,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对诈骗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根据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构建更加科学、透明、多元化的职称评价体系,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他认为,净化职称评审环境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例如,加强对评委的培训和考核、优化评审中的监督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等。(本报记者 刘旭)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