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09:41:22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社 北京9月11日电 题:十组关键数字见证中国经济75年
中新社 记者 王恩博
7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对中国经济来说却是沧桑巨变。记者梳理出十组关键数字,见证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飞跃。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新中国是在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仅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增至3679亿元人民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06年GDP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后,每一至两年便突破一个10万亿元关口,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中国GDP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
资料图:智能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在工作间内忙碌。 中新社 记者 泱波 摄——占世界经济比重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很小,至1978年也仅为1.7%。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年至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
——常年居全球货物贸易最大国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贸发展基础十分薄弱。195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1.3亿美元,到1978年仅增至206亿美元。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提速。2013年至202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快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份额从1978年的不足1%提升到2023年的12.4%,连续7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资料图:山东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现场。 中新社 记者 毛建军 摄——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世界领先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外资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外资市场准入逐步放宽,引资规模水涨船高。
202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33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76倍,规模连续多年世界领先。2023年,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全部吸收外资比重升至37.3%。
——城镇化进程提速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分割、差距很大。1949年末城镇化率仅为10.64%,1978年末也只有17.92%。
伴随户籍约束逐渐松绑,城乡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流动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提速。2023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3亿人,比1978年末增加7.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提高48.24个百分点。
资料图:俯瞰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吕明 摄——粮食总产量增长5.1倍
75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仅2000多亿斤,到2015年突破13000亿斤,此后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倍;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连续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制造业规模全球居首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工业经济艰难起步。经过75年发展,中国工业总量规模跨越式增长,从1952年的1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人民币。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欧盟
成立初期的新中国科技力量薄弱,研发经费投入十分有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研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自2013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3278亿元人民币,比1991年增长233倍,与GDP之比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人均可支配收入实增76倍
194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人民币,不少民众挣扎在贫困线上。1978年,这个数字也只有171元人民币。
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人民币,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年均增长6.0%。
——绝对贫困“清零”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197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
2012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