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营造良好环境,民营企业迎连番利好!

发布时间:2024-12-30 22:17:42 来源: sp20241230

  文/刘亮

  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发展的具体措施。

  优化营商环境: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土壤,直接关系市场经济活力。

  今年初,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召开的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明确,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起草工作已经启动,立法进程将加快推进。此次《决定》再次提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从法律制度层面进一步落实营商环境优化,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制定这部法律有急迫的现实考量。这既是对民营企业当前重要经济地位的肯定,也是对社会立法呼声的积极回应。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些领域对民营企业设有“隐形门槛”,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营企业参与空间。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从法律制度上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法律保护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为其提供更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从立法层面看,目前中国关于外商和国有企业都有专门法律,但还没有关于民营企业的专门性法律,社会上对于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呼声由来已久。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强调,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的真正“定心丸”。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对稳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缺乏一部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些“定心丸”的保质期相对较短,“定心丸”政策的频繁使用还会导致民营经济的“抗药性”。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专门法律。

  完善长效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技术攻关

  在重大技术攻关方面,这扇大门将进一步向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敞开。

  《决定》提出,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技术攻关,正当其时。近年来,在全球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例如,全球领先的中国5G通信技术、新能源领域的创新落地等,都不乏民营企业身影,充分展示了民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如今,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的机会和条件也在逐步改善。去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就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李伟指出,这些方针政策导向意味着民营企业将获得更多参与空间和投资机会,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更多民营企业的加入会产生“鲶鱼效应”,带来更多公平竞争,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还有助于企业提升发展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看来,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将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开展重大科研活动的门槛和成本,吸引和引导更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提高中国创新体系整体能力。

  对症下药“把脉开方”: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纵观民营企业发展史,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其进一步壮大的症结之一。为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决定》深入“把脉”,精准“开方”,力求从制度层面更好保障民营企业发展。

  具体而言,《决定》不仅在融资难、融资贵这一关键问题上提出了“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的措施。同时,为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减轻民营企业的运营压力和资金链紧张状况,《决定》还明确要“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此外,针对民营企业信用等级相对较弱的短板,《决定》也提出了“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等。

  蔡之兵认为,透过上述措施可看到,《决定》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体系,不仅为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在金融体系中树立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鲜明导向。

  李伟表示,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实践中,关键要消除地方政府给国有企业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担保”,让民企和国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在贷款担保上,要优化金融机构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关注民营企业自身资质,让资金流向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金融体系,滋养整个中国经济。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