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8:13:36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杭州12月24日电(赵晔娇 张煜欢 郭天奇)近期,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防与治系社会关注焦点。国家卫健委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应对此轮呼吸道疾病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自古以来便有中医防治疫病的说法。近日,浙江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张弘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解答中医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优势何在,何以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1+1>2”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实现中医“治未病”效果。
浙江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张弘接受采访。肖健 摄中医视角:何为“疫病”?
“中医多将呼吸道感染归于‘外感热病’范畴,上呼吸道感染即俗称的‘感冒’,对于当下的流感,中医则称之为‘时行感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张弘说。
其解释,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感染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为外感邪气,二为正气强弱。
从外部因素来看,当前冬季空气干燥、温度湿度较低,加之外界气温的降低,人们处于闭门关窗的室内时间增多,室内空气流通性不强、空气质量不佳等因素都会容易造成流感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此外,秋冬季人体活动量少等因素,使得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袭。
外邪侵袭人体,则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尤其是儿童被中医称作“稚阴稚阳”,且具有“肺常不足”的特殊生理特点,因此儿童也更易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甚至喘息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医生为患儿问诊。肖健 摄中西医结合:实现“1+1>2”效果
在治疗呼吸道疾病过程中,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根据中医几千年的疫病理论,中医应结合发病季节、地域以及人的体质特点等进行辨证论治。
“我们总结多年临床诊疗经验,并结合浙江地区发病人群特点,由国医大师、国家及省级名中医牵头,制定了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的全链式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力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实现‘1+1>2’效果。”张弘说。
如治疗方面,对于罹患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应用相对应的抗病毒及抗菌药物的同时,该院结合中医的辨证施以中药治疗,以此减轻西药的副反应。“目前患者大多数表现为乏力,中医药治疗以健脾补肺、益气养阴等为主,中医适宜技术如穴位贴敷、艾灸等在疾病各个阶段也都有应用。”
具体来看,医院所选用的中药剂型既有传统的煎药即汤药,也有颗粒剂,另外还有医院的自制剂(中成药),如复方大青叶颗粒、咳平颗粒等,可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促进康复。
“针对儿童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反复易感的儿童,我们及时采用‘扶正’的方法,提高儿童抵抗力,主要采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灵活运用活血化瘀、理气通腑等方法,来清肺涤痰,缓解呼吸道症状。”张弘说,“同时我们还采用多种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比如使用‘腹舒散’贴敷神阙穴,来减少儿童胃肠道反应;采用儿童‘散热足浴散’泡脚,辅助发热的患儿退热。”
中药颗粒剂。肖健 摄“治未病”理念:何以做到科学预防?
中医药不仅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预防疾病和康复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冬季呼吸道常见病,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如何助力民众实现科学防治?
“中医药认为,人体患病的根本原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中医药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根本防治原则,即通过中医传统治疗方式,让身体有充足的正气,阴阳恢复平衡,则病邪自祛。”张弘介绍道。
具体来看,呼吸道疾病“未病先防”的方式有许多:如三伏天可用“三伏贴”实现冬病夏治,以热药之力透入特定穴位,使体内阳气得以升发,从而治疗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的疾病;冬令季节可用“三九贴”以刺激对应穴位,以气相应、以味相感,温阳祛寒、扶正祛邪,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有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穴位敷贴等特色‘治未病’手段,例如中药熏洗就在发热、流涕、咳嗽等外感疾病中应用广泛,大家在家里可以使用青蒿、荆芥、艾叶之类的中药煎水擦洗,或者泡澡辅助退热。”张弘说。
在中医看来,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治未病”的重要一环。“我们建议,民众日常饮食要清淡、多饮温水,还要适当补充必要的蛋白质,如牛奶、瘦肉、鸡蛋等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的食物,鱼类、蛋黄、新鲜水果等也要多食。”
此外,民众还可保持适量运动,如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等可每日练习,以微微出汗为标准,并保持情绪的乐观舒畅,实现身体的“阴阳平衡”。(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