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6:08:27 来源: sp20241123
2024年初,自然资源部、科技部联合印发通知,公布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50家科普基地被命名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近年来,各科普基地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突出公益性、开放性、示范性,推动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提升公民自然资源科学素养。
创新载体 活用资源
“真的可以在大楼里开钻机吗?”
“这个洞挖了多深,挖到了什么?”
在中南大学地球科学楼的钻探实验室里,一群中学生围着实验师匡立新问个不停,一双双好奇的目光聚焦在实验室里4层楼高的钻机上。
这里是中南大学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学生不仅能参观,更能体验教学科研一线的各式实验器材。基地负责人王李昌说,整栋大楼都是科普基地,一个个实验室就是丰富的科普资源。
高校实验室怎么变成了科普胜地?王李昌介绍,高校实验室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后,还有部分空闲时间。与此同时,很多重大科研项目结项后形成的过程模型、成果产品及装置样机等未被充分利用,缺少展出机会。“科普基地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载体、活用资源,将用于教学科研的场地、设备、设施及模型利用起来,既可减少科教资源闲置,又能保障科学普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王李昌说。
走进矿物学实验室和岩石学实验室,一块块矿物样本、一盒盒岩石薄片标本,直观展示地球的微观世界。实验师沈灿介绍,依托中南大学地球科学实验中心的设备和标本体系,孩子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标本。“很多孩子第一次看到,岩石经过切片、打磨后,竟然是半透明的,通过显微镜还能清晰观察岩石的结构和纹理,这样的体验是通过动画、图册和文字无法获得的。”沈灿说。
“除了实验室,科普基地还有深部钻探平台、地质灾害模拟演示室等,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完整的地球科学体系。”实验师毛安琦说,这里现在是中小学生的热门打卡地。
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科普基地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将轻量化展品等搬入校园等方式,不断拓展可移动式科普资源:走进小学校园举办古生物科普活动,开展科普讲座、化石展演、分组探秘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化石游园会”,带领青少年体验化石发掘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古生物知识的兴趣……
科普的深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志趣和职业选择。“过去提起地质,很多孩子只能想到找矿、勘探。”匡立新说,现在,越来越多孩子了解到地球科学更丰富的内涵,并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我国的地球科学事业中。
立体演示 互动体验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测绘科技馆,是我国首家以测绘地理信息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门类展馆。
“让更多人了解测绘、走近测绘、应用测绘,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中国测绘科技馆讲解员徐瑶介绍,中国测绘科技馆通过声、光、电、三维立体演示、互动体验等手段,向公众系统展示中国测绘的历史、测绘科技的进步、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以及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行走馆内,一个个奇妙的科技体验展现出现代测绘的神奇魅力。
在航空摄影展示区,通过模拟展示,可以了解无人机航空摄影:随着无人驾驶小飞机在头顶划过,小飞机所到之处的微缩景观,立刻呈现在眼前的大屏幕上,山河美景、城市乡村,汇成一幅清晰、生动、立体的航空影像图。
在地理国情监测展示区,通过点击不同时期的影像和地图,鲜明的对比呈现在眼前:陕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升;一座城市从破土动工到高楼林立,变化显著……
在城市智慧管网体验区,透过地面的透明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地下电、水、燃气等管线纵横交错。一位参观者手握感应装置在地面探测,同时,一旁的大屏幕显示出这些管线的粗细、长度等信息。突然,警报声响起,只见感应装置碰触的玻璃下方,一条管道的缝隙处出现了泄漏,气体正从管道向上喷出。此时,大屏幕显示已接通了虚拟应急抢险部门的电话,应急抢险车即刻出发。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测绘技术装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古人“天星联系地位”的理想,航空航天遥感构成了对地观测的“天罗地网”,测绘工作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中国测绘科技馆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有序推动科普及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向全社会宣传展示测绘地理信息及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新成果、新进步。
专家主导 示范带动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杜庄村北部的大同土林,矗立着形状各异的土柱石壁,或如城堡孤悬,或如奇峰独秀,或如猛虎卧岗,流水冲刷的痕迹镌刻在岩壁上,留下了经岁月打磨后的褶皱。
“数万年前,这一带构造运动活跃,在地表水流冲刷、土层风化、盐碱析出的循环往复中,一条条细细的土沟渐渐变宽,变宽了的土沟又在侵蚀中崩落离析,慢慢地演化成土壁或土柱,就形成了大同土林。”大同土林景区讲解员付炳华介绍着土林的由来,“这些‘土疙瘩’里其实大有学问。通过讲解让更多人对地球科学产生兴趣,感受自然之美。”
“推动景区的科普走向专业化,必须由专家主导、示范带动,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云州区土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连捷介绍,景区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加入科普志愿工作,对科普人员、志愿者开展讲解培训。
在景区内的专家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苏德辰。成为大同土林景区的特聘专家后,苏德辰在线上线下进行科普宣讲:每周开展两次土林地质研学活动,每次吸引省内外大中小学生超3万人次;举办特色科普研学教育讲座160余次;制作13期短视频在网上发布,讲解土林地质地貌,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做好科普,不仅要专业,也要有意思。”苏德辰说,他们计划出版手绘科普读本,以更有趣的方式呈现地质知识。
近年来,大同土林景区陆续投入970余万元用于科普基地的保护、建设、科普资料的创作等,建设科普场馆870平方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3日 04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