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2:16:40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网 济南4月3日电 题:对话“种星星的人”:心怀对生命的敬畏 操办好“人生大事”
作者 吕妍
“人们常说,人生,除死无大事。人死后就会变成星星,而我们遗体火化师就是‘种星星的人’。”4月3日,济南市殡仪馆火化部副主任张伟伟一边带领几位火化师有条不紊地安排火化程序,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职业。
从设备检查、遗体交接、信息核对,到扫码登记、遗体进炉、火化操作,直至最后骨灰装殓,火化师们神情庄重地为逝者守好最后一站。
张伟伟正核对逝者信息并扫码登记。受访者 供图从2016年到2024年,张伟伟从业已有8年时间,逐渐从“小白”成长为专家。他告诉记者,相比过去,现在火化车间的设备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并使用环保设备处理燃烧的烟气,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火化工作不是想象中按几个按钮那么简单,它是一门技术活,既要有胆量,又要克服炉子的高温、粉尘,还要时刻注意机器的各种突发问题等。”张伟伟说,在夏天,炉内温度高达800摄氏度,车间内的温度起码在40摄氏度以上,他们的衣服也会在“干”“湿”之间来回切换,一天至少换一次衣服。
“现在从事殡葬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随着观念不断改变,大多年轻人对殡葬行业的好奇多过忌讳。”谈及大众对殡葬行业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张伟伟表示,其实殡葬行业只是一份服务型的工作,他们要做到的就是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此获得公众的理解和尊重。
董超正在调整火化机的助燃风。受访者 供图“90后”董超是张伟伟的同事,他告诉记者,刚到殡仪馆工作时,自己才21岁,可能因为社会阅历尚浅,刚开始还会有些恐惧。
“前两个月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后来慢慢就适应了,刚开始我是瞒着家里人去应聘,后来家人知道了,也没有阻拦,很支持我的工作。其实,现在越来越多人能理解殡葬从业者的辛苦和不易。”董超说。
董超表示,火化师往往比常人更能承担恐惧和心理压力,刚开始工作时在这种沉重氛围下,确实会出现负面情绪,但同事间以及单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会给予帮助,心态也逐渐调整过来。“殡仪馆现在经常会组织开放日等活动,也是为了让更多民众了解生命教育,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大事’。”
“殡葬工作者为逝者提供最后的安顿,服务于千家万户,理应受到尊重。”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认为,部分人群对殡葬行业存在偏见,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死亡的忌讳与恐惧。要打破这种偏见,首先要帮助民众缓解死亡恐惧,这需要开展广泛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殡葬工作者自身也要主动改变这一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王云岭建议,相关从业者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到规范服务,以专业素养提升殡葬行业的公众接受度。例如,当前部分殡仪馆会根据逝者亲属的需求开展定制化的服务,设计个性化的告别仪式等,可以将这种定制化的服务全面推广。
王云岭还建议,殡仪馆定期面向公众开放,让其成为民众接受生命教育的场所。济南市殡仪馆目前就有“殡仪馆开放日”,民众通过参观走访更深刻地了解殡葬行业。“殡葬行业对于很多民众来说都较为‘神秘’,如果通过上述举措能揭开‘面纱’,民众对于殡葬行业及其从业人员都将更为尊重和理解。”(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