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丨牢记总书记嘱托 义乌:小商品 大市场 不断再造新辉煌

发布时间:2024-11-09 12:14:18 来源: sp20241109

  一年前的金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调研。一年来,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浙江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从今天开始,浙江卫视《第一视点》专栏推出系列蹲点报道《牢记总书记嘱托》,看新征程上浙江如何瞄准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坐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连日来,记者走进乡村社区、市场企业、文化园区,在基层寻找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今天的报道,一起到“世界超市”之称的义乌,看小商品大市场,如何不断再造新辉煌。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和商户、小企业主代表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市场行情。

  总书记提出,商贸城要再创新辉煌,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

  一年来,义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瞄准国际国内大市场,不断拓展新市场、新业态,激发新思路。

  这股干劲,要从义乌的“课堂现象”说起。

  临近下半年的电商销售旺季,义乌市国际商会专程组织了一场针对北美市场的公益讲座。

  在台上分享的,是做跨境贸易的老牌商户。而台下来听课的,有抱着孩子的,也有拄着拐杖的,大家都不想错过。

  金丽仙,是义乌市国际商会的执行会长,也是讲座的组织者之一。过去这一年,她所在的义乌市国际商会已经组织了几十场这样的公益讲座,为的就是带动大家拓市场。

  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这是2023年的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义乌考察时提出的要求。那一天,金丽仙的女儿杨佳璇正在市场里对接客户。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刻,她和现场其他商户一起鼓起掌来。

  金丽仙的女儿杨佳璇说:“习总书记一个个店铺这边走过去,然后走到个别店铺的时候会停下脚步,跟外商进行交流。我当时非常兴奋,热烈欢迎、热烈鼓掌。”

  金丽仙说:“习总书记能够来义乌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让我们更有信心。给人信心、给人力量,这是最大的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浙江“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创新利用外资、做大外贸的方法和渠道”“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走向”。从女儿口中听到消息,正在欧洲考察市场的金丽仙兴奋不已。回到义乌,她就给女儿布置了一项新“功课”——报班,多学几门外语。

  在义乌,爱学习是为了不掉队,更是为了跑在队伍的前面。在金丽仙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十多年前参加复旦研修班的照片。学外语、学贸易、学金融,过去的一年,像金丽仙一样的老板娘们又捡起了20年前的学习热情。

  这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英语早读课。这样的课堂,20多年前就已经在义乌生意人中走红。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拓市场。去年9月,义乌启动了小商品“品牌出海”计划,还在纽约时代广场打出了义乌老板娘的宣传片。专门设立了出海产业基金,开展了“万企拓市场”“采购商招引”等行动。商城集团副总经理杨旸手中的一叠的海报,就是为了帮助商户了解“品牌出海”准备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指出,浙江要以服务全国、放眼全球的视野来规划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一年来,义乌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在货物出关、外汇结算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便利化举措。新增“义新欧”跨里海、黑海至罗马尼亚线路,开辟“义乌-成都-洛杉矶”跨境电商“空空转关”新通道。为国内中小微企业链接全球市场,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义乌市商务部门的推动下,义乌100多家各类商会纷纷行动起来,以沙龙、论坛、研讨等形式加强培训交流。内容也从传统的语言类培训扩展到了政策宣讲、海外市场分析等方方面面。

  义乌,也是浙江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缩影。今年上半年,浙江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全省进出口总值达2.56万亿元,出口规模已稳居全国第2位。

  在过去的这一年,尼泊尔商人毕需努从“听课人”变成了“讲课人”。去年9月,毕需努在国际商贸城和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现场交流,大家都想听听他在中国创业的故事。

  20年前,刚来义乌的时候,毕需努只能借助英语学中文,了解市场信息。但很快,沟通学习的机会多了起来。去年,义乌成立了首个尼泊尔电商学院,还特地开设了面向外商的中文培训班。借助这个平台,义乌尼泊尔商会会员单位的数量增长到60多家。

  鸡鸣山社区,是当年毕需努学习中文的地方。这里聚集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外籍居民,被称为“联合国社区”。2014年,这里成立了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开办了“家门口的孔子学院”。学好中国话,朋友遍天下,很多外商都把这里当成了融入义乌的第一站。而今年,社区书记王校校明显感觉到了新变化。

  王校校说:“ 按照往年的惯例,我们夏令营的外国孩子,一般也就是最多五到十个人,没想到我们到招募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四五十个孩子。我们邀请了两位外国小朋友,当助手、当助教。孩子多了就说明,我们这些外商很多都长期在这边开外贸公司了,促进商贸的长期交流往来。”

  这个中秋节,也是“家门口的孔子学院”开办的第十个年头。

  如今,常驻义乌的外籍客商已经超过了1.5万人,在这里追寻创造财富的“义乌梦”。

  这一年来,毕需努把市场从家乡尼泊尔扩展到了印度、不丹等周边国家,还利用义乌的原材料,在家乡开起了厂;金丽仙的物流公司,去年首次开展汽车出口业务,把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到中亚、非洲、南美等地区;鸡鸣山“家门口的孔子学院”从往年的一年一期,增加到了现在的一年三期,最近一期招生人数,突破了百人,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小商品、大市场,义乌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奔跑在路上,再创新的辉煌。

  (中国蓝新闻记者 杨川源 杨柯 朱惠子 王西 吕梦佳 何锦程 义乌台)

【编辑:付子豪】